武田秀信出仕。 这样一来不论是关东还是甲信都会乱起来,这是力求快点结束日本战争,好积蓄力量出兵大明的秀吉所不允许的。 因此秀吉选择了一个中和的策略,承认武田秀信家督之位,不过也承认了胜千代的继承人身份。 秀家很清楚,对于这个问题秀信即便拒绝,或许依旧能获得秀吉认可的武田家督身份,不过秀信在秀吉那里就彻底打上了低分了。 秀吉为了防止秀家利用秀信这张牌和德川搞不清楚,最有可能的就是要求秀信直参他,给个3/5000石知行养着,让武田氏成为有名无实的高门罢了。 这样一来对于秀家来说或许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却是对眼前这个陪自己成长的少年极大的不公。 因此秀家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暗示武田秀信答应这个条件。 在得到秀家这边给出的答桉之后,秀信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秀吉提出的要求。 秀吉见到武田秀信答应自己条件颇为满意,也打算给他一个甜枣吃。 只听他对着德川家康说道“既然秀信是武田的家督,还是中纳言你儿子胜千代的养父,中纳言难道就没有丝毫的表示吗?” “殿下所说的表示是指?” “德川殿觉得将甲斐的山梨西部、都留两郡,以及八代北部大约8万石领地让渡出来给武田立国如何?你们两国在山梨就以笛吹为界,八代以金川为界分国如何?” 此时的甲斐一共分为4郡31乡,大约700个村子,巨摩郡是甲斐最居实力的分郡,其依托富士川上游的釜无川两岸平原为甲斐提供了近10万石的知行地。 同时其西侧山间还拥有多个金山,是当年武田信玄最主要的财政来源。 除此之外,山梨和八代的知行大致在5~6万石之间,山梨这里是甲斐政治的中心,这里不仅有先祖的甲斐本城新府城,还有武田信玄时代的本城踯躅崎馆。 可是秀吉偏僻都没有给武田秀信这两块地,很明显是不愿意触及德川家康的核心利益。 最重要的是,这两块地为德川家骏河与信浓之间的交通要道,德川家康决然不可能将其交给别人。 所以秀吉才提出了西山梨+北八代+都留全郡的安排,基本上是避开了德川家康的核心领地。 当然秀吉依旧给了武田秀信一定的政治安排,武田家的管田天神社就在西山梨,这里被划入了他的手中。 至于都留郡,确实是甲斐国内最大的分郡,不过他的领地大部分都是山地,书友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富山旁的富士吉田城了。 武田秀信确实希望回到甲斐,但是他更希望能继续在秀家麾下做事,他很清楚自己一旦接受了秀吉的安排,恐怕就不能再为秀家的臣属的。 他将目光再次投向了秀家,想要从秀家这边得到答桉,可是这一次秀家却没有如他所愿的给出答复。 实在是知行的封赏不是秀家所能左右的。 他武田秀信最大的梦想就是回到甲斐,如今梦想的实现就在自己面前。而如果秀信跟着自己,自己恐怕只能给他开出3万石的安堵。 武田秀信的目光也吸引了秀吉的注意力,他看向秀家却向武田秀信问道“刚刚问你是否愿意收养胜千代为子的时候你也看向右大将,如今问你是否接受甲斐半国8万石的安堵你又看向又大将。 我能理解右大将收养你的恩情,也能理解你现在作为右大将家臣的身份。 不过现在是我在提拔你,一旦你接受了我的条件,你今后就将直参于我,与右大将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先如果要将你直参的话,右大将也不会有任何拒绝的。”说罢看向秀家问道“你说是吗?八郎。” 秀家听到秀吉的询问,非常冷静的答道“秀信的忠义能被父亲大人所见,是他的福气,儿臣也愿意将这样的能臣良将交给父亲您。” “看到没有,你的主公已经给出了答复,现在快点给出答桉吧。” 见秀家这边也答应放人,武田秀信这才答道“臣遵关白殿下所命,谢关白大人封赏。” 此时德川家康开口说道“恭喜武田大人了,终于得偿所愿受封甲斐。不过那个地方似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城池,殿下当在哪里立城呢?” 德川家康的问题其实也是安堵封赏中的核心问题,以何为本据城。 这不仅是在今后文书中以什么来称呼秀信的事儿,还关乎今后秀信领内的发展问题。 秀信的领地位于西甲斐,领地面积最大的是都留郡,不过这个地方相对闭塞,位于群山之中,很明显不适合作为重点发展。 不过位于平原的西山梨和北八代,虽然有很多地方可以安家,但是一旦距离都留太远,也很难影响到都留。 历史上武田信玄时期,都留就一直是甲斐山民的自留地,他们只要能为武田信玄提供兵员,信玄也懒得去管那个地方。 “于曾这个地方如何?就在管田天神社边上,或可作为秀信殿下的本城。” 德川家康的这个提议看起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在秀家看来却包藏祸心。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于曾位于甲斐的西北,位于山梨线的西北方,与都留郡北部接壤。 如果武田秀信将本城安置在这里,很有可能失去对都留南部的控制力,要知道督留可就在富士山北侧,紧挨着骏河呢。 一旦武田秀信的政治核心北移,那么都留南部还能不能听命于他可就不一定了。 于是秀家提议道:“于曾确实不错,不过地理位置太过偏离,八代北侧的胜沼城如何?此地正好在秀信的领地之中,有控制着笹子垰,可为父亲掌握都留山民。” 听到秀家直接驳了自己建议,给出胜沼的建议后,德川家康的眉头一皱,很明显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答桉。 然而坐在台上的秀吉却不这样想,他是个好大喜功之人,都留那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