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宛如流水,匆匆淌过,不着痕迹。转眼间,草木绿了又枯黄,之后便降了几场簌簌的雪……雪融了,日头也跟着消融流逝,无数个平凡的日子堆积起来,而后,三年就这样过来了。
天还没有大亮,炊烟便从后院的矮屋升起。
嵫阳主簿杨蔚命人将县里的一干主要道路打扫一番,彩灯是昨夜悬挂的,因杨蔚尚有公务在身,案牍劳神,知县大人体恤下吏,特意叫人将县里部分街道两旁以彩灯点缀。
嵫阳县里人皆知,前月新科进士发榜,县里主簿杨蔚的长子杨文昭荣登二甲第十五名,被授予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
虽然这其中少不了他的一位在朝老师的提点,但杨长公子为人谦逊低调,又年轻有为,处理起政务和学业皆井然有序,其品格宛如清风霁月。嵫阳县百姓对这个自己县走出来的年轻人尤为崇敬。
人们私下里多少都会谈及这个年轻人,而杨蔚也父凭子贵,一直以来颇受百姓的敬重。
虽然人人皆知,主簿大人政绩平平,为人中规中矩,从目前这个情况看,于仕途上是难见亨通,想来也是一辈子县城的主簿,如果运气好了,兴许在老县丞退休之后,实在是后继无人,朝廷也没选派新的年轻举人来接替,就写一封信上表朝廷,把县丞的位置留给杨主簿。
杨主簿对于公务还是十分勤勉,尚有余力时埋头于往来文书做些辛苦工作,等老来还可拿一份俸禄以安余年,又有子女相照料,不至于太过窘迫。
现今,经过前几任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如今天下风调雨顺、河清海晏,虽然前几年西北地方曾爆发过几次叛乱,也已悉数被镇压。年轻皇帝甫一上任,便陆陆续续提拔了好几位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以帮助朝中那几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分担政务。
年轻的官员们满腹抱负、意气风发,皇帝更是位豪气干云,大手一挥,特许新任职的年轻官员回家探亲两日。杨文昭甫一进入翰林院,还未收拾好行李,他的老师时任吏部尚书的赵存仁便告知了他皇上的这条旨意。
杨文昭刚刚进入翰林院,他自己认为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不可过多放宽自己,不愿意即刻回家探亲。赵存仁呵呵笑着,一边帮他找好了回程马车。
从杨家长公子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回乡探亲的事情,嵫阳县里早已传开了,早在他出发前一天,县里上下便开始动员各家各户,为迎接这位科场上春风得意又即将在仕途上初现锋芒的年轻人做准备。
杨蔚收到儿子的书信也是几天前,双重的喜悦让他近几日埋头公文时都多了些干劲,对于平日里枯燥的公务,此时显得尤为耐心。
不过他并未得意忘形,平日里依旧恪守本分、规规矩矩,只是眉头略有舒展,衣袖衣摆间的褶皱也平整了许多,有时腰间还会挂上一颗小香囊。
杨家长公子的车马今天午时左右便会到,此时,杨蔚尚在县衙处理公务,没有回府。知县大人曾不止一次准许他休假几日,不过都被他回绝因而作罢。
杨蔚一早就离开府邸,而杨家上下也开始忙碌起来,下人们打扫院落,扫去庭前落叶,拂掉台上尘埃,莫要让阶前霉苔绊住长公子的脚。
石阶变得光洁平整,两扇新漆好的木门被擦拭得光彩照人,同梁上娇艳的灯笼交相辉映,镇守在木门两侧的石狮,此时业已严阵以待。尽管他们沐风栉雨年事已高,四肢与头顶皆露出些原本的老态的黑色来,但也依旧可见威严与神气。
主母陈氏站在门口,已经有一些时候了。
她目光轻轻扫过那些高高站在梯子上负责清扫的下人,而后停留在涂红漆的门板上。门前挂了两个铁质的兽头,两只兽嘴里分别衔着两个拇指粗的门环。远看门环完好,只是略有些老旧沉重,但在新漆好的大门衬托之下只显得古朴厚实。不过······前些年门环却意外沾了些污渍,受了破损,未被人及时发现并擦去,便一直留在上面,想擦去也来不及了。
门环早应该换掉。杨蔚说这座宅邸是一位先生祖上流传下来的,宅邸中的一些部件,比如照壁、铜镜、西跨院老屋里的几个匣子······还有这对门环,都是不好换掉的东西。谁知道呢?杨蔚说他们有灵气,正因如此,这座宅子历经几代,风雨飘摇,却一直保存至今。
每每站在门外,或是无意中去散散步,或是应酬而归,或是采买东西,陈氏总是不可避免同这对门环打照面。每当此时,眼睛像是被什么蜇了一下。
“夫人······”身后突然传来微弱的女声,陈氏惊了一下,转过头去,目光同站在身后的女孩相撞。这个女孩身型瘦削,穿着一件水蓝色轻质里衣,浅绿交领,外罩粉红鸳鸯缬纱。一双眼清澈而露怯,眉梢略略上挑,不施粉黛,有如芳草秋兰。
“你找我?”陈氏低头将女孩打量了一番,此女面色红润,却有一丝怯态,眉眼妥帖但神气不足,目光飘忽,似乎很想躲开她。
“嗯······”女孩应声,将目光朝旁边移了一下,不经意间落在陈氏手间的一块帕子上,沉默了一阵转而大梦初醒般抬头,提了提另一只手中的匣子,“这是一些,书具,······四宝都在,还有,这些是‘仙楼’的玉器······”
她扯了扯自己的衣摆,将匣子递到陈氏面前。
“······是我爹!他是那个,那个,他说他曾经在米仓巷做过茶水生意,他特意送给杨家,祝杨家长公子······官运亨通、扶摇······扶摇直上,还有······”面色越来越红,她决定自己似乎在同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较劲,脑子里又一片空白,越想越急不得了。
陈氏觉得越发好笑,她向来是极能包容人的,对于面前这位古怪又有趣的小姑娘,也并未表示出丝毫不满。
只见着姑娘一门心地把那个好像是装着礼品的匣子往她面前送,似乎多站一秒都有千万只爬虫啃噬着身体一样。陈氏成人之美,更何况是给自家孩子的贺礼呢?
按理说在今天这个日子,登门拜访答谢致礼的人多了去了,自然不差她这一份——在米仓巷做茶水生意的父亲的——薄礼。只是怪哉,真正来送礼的背后的人,这位父亲却根本不露面,只托了一个不敢说话的小姑娘,不知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