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姬明成的真实身世,姬兰玉的心里却并没有多少轻松,因为所有写下口供的证人都已经死了,她手里缺乏有力的证据。
仅凭几张下人写下的薄薄口供,姬兰玉是不大可能动摇在朝堂中如日中天的姬明成的,姬明成很有可能反咬她一口,只消说她的口供是伪造,她就无法为自己证明。
姬明成能坐到如今的地位,一是因为他的能力,二是因为他的身份,若不是因为他是老王爷之子,先帝不大可能将摄政王这么重要的位置交到他手上。
此时她若是站出来说他的身份是假的,从属于他那一派的官员难免会觉得受挫。在官场上,派系是很重要的,那些官员们轻易绝不会愿意承认自己站错了队,因为这关系着他们接下来的仕途,所以,他们肯定会拼命地反扑。
对于一般的官员来说,摄政王的血统如何又有什么重要呢?只要能带着他们走上青云之路就足够了。
因此,姬兰玉拿不准真相曝光后她会面临怎么样的局面,除了坚定的保皇派和外祖父一家之外,其他人未必会站在她这一边。
姬兰玉不敢轻举妄动,若她大意了,承受后果的很有可能就是母后和外祖一家,甚至还有皇帝弟弟。
皇帝弟弟尚且年幼,手无实权,若是失了大臣们的支持,他们很有可能会再选择一个宗室子弟,将他推上皇位。届时,争斗不可避免。
姬明成如今势力稳固,她不敢轻易与他作对,更不敢拿自己一家去赌。
但装聋作哑也不成,姬明成不是老王爷的亲儿子却冒领了这个身份,还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姬兰玉不能容许他如此。
这次纵容了他,下次他觊觎的,或许就是皇位了。
必须要揭发他才行。
不过,姬明成的身世之事隐秘,姬兰玉手上又没有足够的证据,若是贸然揭发他不是老王爷的儿子,恐怕众人也不会采信,反而适得其反。
所以姬兰玉决定从另一个地方下手,那就是——老王爷之死。
老王爷是在姬明成的照顾下去世的,以他们之间的恩怨关系来看,姬明成很有可能是杀害老王爷的凶手,包括他那三个庶弟的死伤,恐怕也离不开他的手笔。
虽然这些只是姬兰玉的猜测,但她对这个猜测十拿九稳,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不过没关系,没有证人,她也可以造一个“证人”出来。
只要想办法买通以前伺候过姬明成的人,让他出来作证姬明成害了老王爷,姬明成说不得就会自乱阵脚,这样他们也可以想办法找到真正的证据。
就算最后没有找到铁证,这对于姬明成来说也是个打击。本身这件事也不算冤枉了他,等满朝文武清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便不会再轻易信服他。
姬兰玉心里盘算着,让手下影卫将此事安排了下去。
两天后,姬兰玉找好了一个“证人”,想办法辗转将她送去了崔御史府中。
崔御史性情耿直刚烈,不是那见风使舵的圆滑之人,他若是知道了姬明成做下的错事,就一定不会姑息。
果然,几天之后,崔御史在朝堂上参了姬明成一本。
“皇上,臣有事启奏。”
坐在龙椅上面庞青涩的少年皇帝点了点头:“爱卿请讲。”
其实皇帝一直挺喜欢崔御史的,他能看出来,在这些御史中,崔御史是最公正不阿的。其他御史经常打着为皇帝谏言的旗号,做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的事,但崔御史从不如此。
他向来只论对错,不论派别,为此也得罪了不少人,要不是本朝有不惩戒言官的传统,又加之有皇帝太后护着,恐怕崔御史早就丢了乌纱帽了。
崔御史一说有事上奏,小皇帝立马来了精神,其实也是认可崔御史说话的分量。
但小皇帝没想到的是,崔御史果然刚正不阿,且已经到了过刚易折的程度。
他缓缓走出一步,洪亮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臣要参摄政王谋杀亲父,残害手足,不孝不悌,毫无人伦!”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高坐龙椅上的小皇帝也变了脸色。
谁也没想到,崔御史居然胆敢孤身一人对抗摄政王,还当朝说出如此爆炸性的话。
要知道,崔御史并不是丞相一派的,与镇北侯府走得也不近,他弹劾摄政王并不是为了党派之争,也不会有人在他身后为他撑腰。
且他说出的那些罪名都颇为严重,断没有让其他大臣和稀泥的空间,一旦没能将摄政王斗倒,倒下的就是他自己。
谋害父亲,残害兄弟……若是摄政王真的做了,就必得严惩,但若是摄政王没有做,是崔御史无事生非……那他便再也不可能安然地站在这朝堂上了。
当着众人的面,姬明成的脸上一派坦然,不像是被人揭露后心虚的样子,只是垂下的眼睫掩盖了他眼眸中翻涌的黑雾。
偏偏小皇帝还点了他出来:“摄政王,崔爱卿说你谋杀父亲,残害手足,你认不认?”
姬明成走出来一步,唇角讽刺地勾起,语气不阴不阳:“崔御史真是说笑了,这里是朝堂,可不是你编故事的地方,本王没有做过那些事,你缘何平白污蔑本王?”
“摄政王好生伶牙俐齿。”崔御史反唇相讥,“可当初你刚从军营回府,你府中的三个庶弟就接连出事,你敢说不是你的手笔?”
“且那三个庶子一出事,你父亲就病倒了,躺在床上口不能言,只能任由你摆布……后来你刚被先帝封为世子没多久,你父亲就病逝了,这其中关窍,你应当也清楚吧?”
崔御史这些话一出,朝堂上其他大臣都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
其实姬明成做出的这些事情也不是没人怀疑过的,只是苦于没有证据罢了。在姬兰玉将那个“证人”送到崔御史府中之前,崔御史便已经怀疑过姬明成了,这才会那么快就采信了证人的话。
包括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也是一样,姬明成位高权重,又一路顺遂,年纪轻轻就坐到了摄政王的位置,谁没在暗处嘀咕过呢?加之他那三个庶弟实在是废得太巧,其实很多大人都认为是姬明成干的,只不过之前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