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到头,咱也就聚这么一两次。今年的中秋也没办,当时正是伤心的时候。如今年尾了,和大家聚一聚,若是家里有什么事,尽可以说来。男人们在外建功立业,咱在家中要把家里经营好,上上下下都要妥帖。”
一番客套话,年年都是这样。
贾秀听了个新鲜,但心中很是不屑。
不过她也觉得,这话说得对,把男人派出去,自己把家里掌控好,这才是正经事。
最起码,这皇后娘娘,不是个把男人看得比天还重的人。
一开始也就是互相试探着说了说育儿经,等试探明白了,互相便开始交际。
贾秀蹙着眉,听着从养孩子说到了哪里的布匹好,天南地北的货物,还有海外是怎样的。
到底是哪里听错了,话题怎么自然而然就转了。
贾秀眼睛迷茫了一瞬。
皇后笑吟吟地听着,也不阻止。
等饭用完了,林如海挥一挥衣袖便请命连夜回家了。
“倒是朕的不是了,耽搁了爱卿的归家之路。”
林海如今也没有身居要职,只是讪讪地陈述道“臣不敢。只是,想念家小。”
“都是重情之人呐。”
黛玉与雍正对坐,拿出从海外商人那里买下的地图。
“如今的稻米主要从南亚这边来,吕宋、暹罗。”
雍正摩挲着地图,半晌才将之放下。
“如今是积攒国力的时候,只可惜轻易不能动弹,隔着海做什么都不方便。”
“但凡运送粮食回来之商人,皆可封职赏衔。”
“海外商人运送大米,都减免税收。”
海外贸易如火如荼的开展着。
黛玉也发现了,并不是看不到看不到海外贸易的利润,而是,在封建的帝王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自己的地位,是自己治下的安稳。
在康熙年间,暹罗的大米便已经很有名气啦。
康熙更是和许多洋人是笔友,自己的算数学得非常好,雍正并不是从小以皇帝为目标培养出来的,但是他也见多识广。
这时候的人,有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的人简单的加减都不会。
火器、简单的火器早已经学会了,而且也有不少人改良。
一旦学会,便觉得不过如此。
但是上头不重视,便没有后头的事情。
春媚儿的书籍之中,让爱新觉罗家族惊恐的不是日新月异的科技,而是——
朕的大清没了。
雍正不是守成之君,他在踌躇什么呢?如今钱也有了,火器也有了。
“他们竟然借着办事的时机,除掉对手。国家大事面前,竟然如此作乱。若是天下人人守法,朕便不会如此忧愁。”
黛玉听得有些糊涂,反正她也不是正统的官员,便大胆建言
“若真有这样胆大妄为之人,可以将之斩首示众。”
雍正听了,一脸赞同。
“朕也常常这样想。”
无人可用,便是雍正忧愁的地方。
想着上一个世界雍正的做法。
黛玉便说“可以设学校,开新学,开设图书馆。”
“若是天下人人都识字,那么陛下可以用的人便会增多,这时候便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工匠和大臣了。”
雍正一脸赞同。
“不若爱卿线上一道折子,朕在朝中与诸位爱卿一同探讨此事。”
雍正这般一说,黛玉登时便明白这件事情问题出在哪里了。
她若在朝堂之上提起,反对的人绝对占了大多数。
“臣惭愧。”
但是,即便知道有些事情不好做,难道便不做了吗?
“臣定然不负众望。”
哦?
雍正需要投石问路,看看天下反对的,和同意的势力分布,然后再做决定。
出皇宫的路上,黛玉一步一步走着,上一辈子也走过这条路,但是身份不同,心中装着的事情便也是不同的。
彼时,她心头只装着宫中的事务,比宅子大了许多,但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一个更大的内宅。
而如今她的心中,装着沉甸甸的世界,比皇帝的世界还要大。
她曾经抄写过那么多的传记,里面那些话,适时的盘旋在心头。
“虽千万人,吾往矣”【1】
“公将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2】
最终汇聚成了自己心头的想法。
“我恐怕是要站在风口浪尖了”
这个想法,让黛玉心中有些恐惧,但有着成例在前,又有着许多离经叛道的同类,这种恐惧稍稍减弱,甚至还有一些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