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寂静的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 “什么?遣返?” “我没听错吧!” “关中可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旱灾啊!” “当地的庄稼可全都枯死了,当地的粮仓也早就没有余粮了!” “听说连关中一带最大的地主都跑路了!” “现在让这些百姓返回关中,那不是相当于把他们往绝路上逼嘛!” “想不到一向心系天下苍生的丞相大人,竟然能说出此等何不食肉糜的官话……” 梁帝同样有些不解:“丞相何出此言?” “据朕所知,关中旱灾最严重的地方,早已不剩半点粮食了。” “就算是天降甘霖,百姓回去之后,也无法立刻丰收!” “只有混吃等死的份!” “为何不让他们暂时到逃难的城邦安置,等来年风调雨顺,再返回关中?” 程勋回忆着宋桓说过的话,将宋桓那日解释的话又重新说了一遍。 “既然要遣返流民,那必定是要确保他们带够充足的粮食,能够安然度过冬季毫无收成的这三个月时间。” “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朝廷可派出一批水工,帮助关中百姓挖渠引水,引流浇灌。” “有了一定的储水量,当地百姓就不必再对旱灾如此忌惮了。” “与此同时,当地的州府还要鼓励百姓多种树,从根源上解决降水量不足的问题!” “并且鼓励当地百姓培育和推广耐旱的农作物,减轻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这样一来,关中旱灾频发的问题,一定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说着,程勋望向梁帝,颇为动容:“关中旱灾频发,百姓流离失所,虽然天灾占了主要的原因,可朝廷如何引导百姓,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从关中逃难出来的流民一旦安置,便不会再想回到旱灾频发的故土上去。” “积年累月,关中大地曾经一片繁茂的景象,也将一去不复返啊!” “唯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彻底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 听到这里,梁帝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丞相好远见!” “这样的解决方法,是朕从未想到过的。” “不,别说是朕!” “就连前人也从未想到过!” 程勋满脸谦虚,鞠了一躬:“启禀陛下,臣不敢隐瞒!” “如此良计,其实并不是臣能想得出来的。” “真正想出此法之人,正是荣亲王!” 听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都在这一刻齐刷刷地投向了宋桓! “什么?这是荣亲王想到的?” “荣亲王是如何能够想到此法的?简直是前无古人……” “是啊!荣亲王年纪轻轻,如何能够想到如此有见地的解决办法?” “不愧为如今陛下最器重的皇子,荣亲王的真知灼见,确实不是其他皇子能够与之抗衡的!” “莫说现如今的二皇子、三皇子,就是曾经的废太子,也难以望其项背……” 梁帝闻言,也是既震惊、又惊喜地望向了宋桓。 “老四,这是你想出来的?” 宋桓被这目光惹得有些不好意思:“是儿臣想出来的。” “儿臣只不过是以民为本,本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态度,才想出这些办法而已。” “没什么了不起的!” 见宋桓竟如此谦虚,一众朝臣更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 “荣亲王实在是太谦虚了!” “荣亲王不仅想法独到,重视百姓,态度更是极其谦虚!” “有这样的青年才俊,实属大梁江山社稷之福啊!” 朝臣们无论真情还是假意,都对宋桓出口称赞。 然而,唯有一人始终阴沉着脸,一言不发,与周遭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只见孙书同紧紧地握住了双拳,拳头上那凸起的青筋清晰可见。 “微臣以为,荣亲王这样的想法,简直就是拿灾民性命开玩笑!” 孙书同的音量并不算大,却在一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一刻,整个太和殿内瞬间归于了寂静当中。 宋桓对眼前的人没什么太大的印象,只知道此人既不属太师阵容,也不算徐容拥趸。 只能说,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侍郎。 没想到,就是这么个存在感近乎于零的侍郎,竟然敢于和自己这样的皇子唱反调。 平心而论,宋桓敬佩他的勇气! 只不过他说话的语气,实在让宋桓很不舒服。 宋桓并非唯我独尊之人,既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那也该让人家解释清楚、一吐为快才是。 “孙大人,何出此言?” 孙书同微微低下头去,没人能看见他眼中那犹如岩浆一般,炽热且翻涌不息的怒火。 “古往今来,安置灾民的办法,都是安置入临近城邦,就地解决!” “关中干旱,实乃天灾。” “既然是天灾,那什么时候能够停止,也不是凡人之力能够解决的!” “给流民足以支撑三个月的粮食,难道三个月之后,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吗?” “万一三个月之后,关中大旱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呢?” 宋桓觉得有些好笑,敢情程勋刚才解释了那么多,这家伙是一句都没听进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