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挤的港岸边水流奔腾,挑着担的小贩在热闹的码头来回叫卖:
“鸭梨、蜜饯、卤肉、烧鸡、大雪茄……”
远远就看到氤氲雾气中缓慢驶来的“乌音号”,它远渡重洋,在海上漂泊一月有余,承载了上千旅客。
预计下午五点到达,却整整提前了三个多钟头。
斑斓的短靴在潮湿的木板上踩出沉闷却欢快的声响,一个长头发、胡子拉碴的青年敏捷地穿梭于人群,携一阵急促而自由的风,直往甲板去。
他踩上冰冷的栏杆,激动地望向浓云薄雾中的故土,甩动着一块五颜六色的画布欢呼:“我们回来了!”
“李香庭!”身后的好友跟过来,“你怎么跟个兔子一样,眼一晃没影了!”他叫张律,是个医生,与李香庭于轮船相识,志趣相合,成了朋友。
“快看!钟楼。”
张律气喘吁吁地趴在栏杆上,攥紧他的衣角:“小心点!别掉下去喂鱼。”
“那也是喂家乡的鱼!”他的感情炽烈、简单,在几十个枯燥漂流的日夜后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
骀荡的春风沾了海水的湿咸,吹乱他的长发,却遮不住肆意的笑容与清湛的双眸。
没有西装革履,皮鞋名表,李香庭身着宽松的白色亚麻衣、棕色宽筒裤,裤脚随意扎进靴口,杂乱的、斑斓的笔触由上至下肆意占领,把仪表堂堂的小公子染成了疯疯癫癫的“流浪汉”。
他再上一栏杆,抓住更高的冷风,迎接久别的祖国大地:“我都能听到钟声了!”
张律摇摇头:“你在胡说什么,现在还不到整点。”
他放声呐喊:“我就是听到了!”
海水翻涌,一浪接一浪拍打船声,似也在为他的狂热助兴。
离家四年多,没有古话里的“近乡情怯”,反倒越是靠近,越是期待。
虽有好友常书信往来,也从报纸上看过不少报道,但书面之词断没有亲眼所见来得切实。李香庭太好奇这些年来祖国、城市、人们的变化了。
他从巴黎带回许多这些年所作之画,还有书籍画册、手玩古物……三大箱子,不可胜数。
管家华叔早早带人等在码头,一见人赶紧迎上去招手,老眼笑成一条缝,合不拢嘴:“二少爷!二少爷!这呢!”
“华叔!”李香庭放下皮箱,扑过去抱住鬓角斑白的华叔,“您胖了,我都搂不过来了。”
“是是是,老爷养得好,一身膘肉。”华叔拍了拍他的背,“少爷结实不少,走时候瘦的跟杆似的,这会像个大男人了!”
身后的阿卉脸蛋被晒得红扑扑,唤了声:“二少爷。”
李香庭松开华叔:“阿卉长大了,漂亮,给你寄的书看了没有?”
“哪有!少爷尽取笑我。那书,我又不识字,只能看看图画。”
“回头我读给你听。”
“好呀!”
华叔看他这一身破破烂烂的花褂子,心疼道:“怎么穿成这样?这叫什么衣服?”
阿卉也笑:“像个叫花子。”
李香庭却玩笑道:“好不好看?”
华叔轻掸他的手臂:“好看什么,不得体,老爷见了又要骂你,趁他不在家,回去赶紧换下。”
连画带人上了车。
“老爷一早就出门了,最近和华远布庄有桩生意,早出晚归的,前天还亲自跑了趟坞城。你别说,这几年操劳,眼见的老了不少。”
“大少爷常年在广州,今年也不知道回不回来。”
“三小姐中午吃了饭就去学校排练了,说是演个什么节目,月底校庆。四少爷也去学校了,上次给你寄的照片人才一米四,这会都窜到一米七了,男孩到这个年纪,长得就是快。”
“夫人打麻将去了,要说也真是,明知道你今天到,还往外跑。”
李香庭对华叔的唠叨一点都不感兴趣,后座车窗降下来,他就一直趴在窗边往外看沿途的人文风景。
少许陌生,大多熟悉。
路两边卖青团、豆干、麻花子的小贩,嚷嚷着婉转的音调;小楼里春色依旧,弹唱声下,是馥郁迷人的脂粉艳丽;茶馆外的梧桐树下,风流俊秀的才子携佳人吟风弄月;破旧的青石板、墙缝的旧苔、古色古香的大钟楼,都还是记忆里的模样。
车经过老街口,一声开锣清脆响亮,卖艺的青年立上高台,现了家伙,引来路人围观。
李香庭探出身子,只见两个青年倒立在高台上,手脚都顶着瓷盘打转。
他大声叫好,掏出钱投掷过去。
男子伸腿,使着脚上的瓷盘稳稳接下钱币,朝驶远的人道:“谢您捧场。”
前头的华叔见他半个身子挂在车外,慌张地叫唤:“小祖宗,你可快坐好!摔了我可担待不起,老爷非拆了我这身老骨头。”
“您硬朗着,他拆不动。”李香庭坐回来。
“少爷真会说笑,我这老骨头,不行喽。”
车子忽然急刹。
李香庭差点儿撞到头,往前看过去,是一个背着小孩乞讨的妇人,挡在了车头。
司机头伸出窗破口大骂,边鸣笛边撵人速速离开。
“诶,别骂。”未待华叔阻拦,李香庭已经落了地,掏出些法币给妇人,“小心过马路,车马无眼,注意安全。”
妇人一脸敦厚,不知如何感谢,就要给他跪下。李香庭赶紧拖住她,拉上来:“别,我可受不起。”
“谢谢,谢谢大善人。”
李香庭看向她背上脏兮兮的小孩,瘦得可怜:“不客气,去买些吃的吧。”
话音刚落,一群乞丐冲上来,老老小小将他围了个严实,一口一个“菩萨”、“赏点吧”。
华叔拿起一根棍子下车,边敲地面边让他们滚开。
市井之民岂敢碰权贵,瞬间,人全散开了。
李香庭手还在口袋里,握着钱,没来得及给,见人都被赶走,只能空空抽出:“他们没恶意。”
“我的少爷,这种地方不能露富,真要硬抢,钱没了是小,伤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