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祖制,国策,不可轻动,不过此事事关辽东百姓,朕不能无动于衷......” 嘉靖皇帝看着这些大臣,侃侃而谈道,“高忠,宣旨吧。” “魏广德进呈所勘天津入辽路线,自海口发舟,至右屯河、通堡,不及二百里。其中曹泊店、月沱、桑沱、姜女坟、桃花岛均可停泊,相距不过四五十里,可免风波、盗贼之虑。 借太仓米五万石救济饥民,委官督发至天津通河等处,招商贩运,并令彼此监督,不许夹带私货。 遣御史一员速去购粮,设法输运,以济百姓之急,户部年终再发牛具银五万两,以备来春播种......” “臣接旨。” 随着高忠宣读完旨意,所有大臣齐声高喊道。 朝堂争论数日的海运济辽,最终在嘉靖皇帝一纸圣旨下达后宣告终结。 诏行海运,转粮入辽东。 此次朝堂风波,虽然看似最终获胜一方是裕王府,是贾应春,但是在御史新购赈灾粮的运输上,并没有明确依旧选择海运济辽,而是设法运输。 徐阶起身时,不由得偷眼看了看御座上的嘉靖皇帝,有点不明白他是怎么想的。 到底是真的打算逐渐放开海运还是仅仅是权益之计,用来度过眼前的难关。 消息传出去,裕王府在欣喜之余,怕是也要失望了。 对于海运,徐阶自然是清楚的,不过他并不打算支持,虽然和高拱接触,他就发觉似乎高拱对待海运,甚至对待海贸都表现出一副异乎寻常的关心。 徐阶也想过,会不会是裕王殿下支持开海,不过现在不管是他还是裕王殿下,身份都极其敏感,除了裕王府任职之人外,旁人是不便出入裕王府的。 随着六部九卿纷纷离开西苑,返回各自衙门办差,这场风波最后的结果也迅速在京城官场中传开。 魏广德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圣旨手抄本,看后魏广德到是没有表现出太过惊喜,其实在他心里还是略微有点失望的,至于原因自然就是赈灾粮的发运,旨意中并没有明确。 设法? 这难道是嘉靖皇帝还在等待朝堂第二次大争论吗? 道越论越清,理越辩越明。 虽然争论有助于开智,但是朝堂上争论多了可容易形成拉帮结派的情况,这对于大明朝一直反对的朋党这一政策可不是好事。 不过这些现在都不重要了,消息传到裕王府,府里自裕王、高拱以下都是欢欣鼓舞,终于在和严家的较量中扳回一局,不容易。 裕王没有高兴,是因为担心此举得罪了严家,会不会又遭到严家的报复。 这也是裕王性格使然,生性懦弱,怕惹麻烦。 高拱不担心严家报复,本来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担心则是和魏广德类似。 但不管怎么说,辽东之事总算是尘埃落定,朝堂又进入了短暂的平和期。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似乎又回到了严嵩口中的嘉靖盛世一样。 魏广德依旧过着安逸的生活,生活有规模,身心放松,这样的日子也不错。 每日按时去衙门上值,一壶茶一本书,累了就出门去串串门,聊聊天。 晚上下班有约就约着同僚一起出去喝酒,喝完酒回家还有媳妇儿照顾,小日子也是滋润。 这日晚上,魏广德又是有点醉醺醺的被张吉扶着走进家门。 说起来好笑,今天下午魏广德去了都察院逛逛,然后就被福建道的御史叫上,好吧,今儿十几个御史相约出去喝酒,为同僚庆生。 虽然不常来,可既然遇到了,魏广德自然是不能推脱的,一边吩咐张吉回去准备礼物,一边就去给那位过生日的同僚庆贺。 说起来,御史在朝堂上还是很牛逼的,就是这收入不高。 来钱的路子倒是多,可大多见不得光,所以大部分御史可不像魏广德这样,能够在京城过着还算体面的生活。 魏广德本来也不是靠着俸禄过日子的人,只是这样的日子注定在今晚被打破了。 魏广德被张吉扶着进了内院,就被徐江兰使唤着丫鬟接了过去。 魏广德回到屋里,徐江兰招呼人端来早已准备好的醒酒汤让魏广德喝下,一边埋怨他酒喝得太多了。 今晚本来魏广德也不打算喝太多酒的,可有人从教司坊叫来十几个姿色艳丽女子。 好吧,不知不觉之中,魏广德就多喝了几杯,回来也比往日晚了一些。 不过也就是魏广德回家前后脚的功夫,魏家的门环就被人扣响。 “铛铛铛.....铛铛铛.....” 门环敲响之声在黑夜里传出老远,但是敲门之人却似乎没有犹豫,这也显示出来人内心的急切。 门房刚刚迎接了魏广德回府,这个时候自然还没有睡,虽然心中奇怪大半夜的什么人还往家里跑,但是手脚却不慢,很快就打开房门。 敲门的人他认识,是高拱身边的一个长随,此时已经是满头大汗,满脸焦急,显然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快,快通知你家老爷,我奉我家老爷之命,有要事相告。” 那人急切的对魏家门房说道。 让人进门后,门房重新把门关上,把人带到旁边厅房里等待,他要去给里面传信。 这个时点,老爷应该还没有睡下才对。 你要是跑快点,就能和老爷在门口遇到,那里还需要他往里通传跑这一趟。 心里虽然这么想,可脚下却不慢,直接找张家小子去了。 往里传话的事儿,还是张吉比较合适。 张吉虽然在魏家算是管家,可是平日里见到这些家人,说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