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祸乱浙江、福建之时,由于海道副使丁湛被朝廷罢免,朝廷命李文进代替丁湛,前去清剿倭寇。 于是,李文进与时任宁波、台州诸府参将的俞大猷共同制定周密的抗敌计划,率军在海上击破倭寇,焚烧倭船五十多条,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 看到这里,陆炳心中就是一喜,李文进和俞大猷有过交集,想来俞大猷去了大同,应该很快就被重用,到时候立功封赏下来,官复原职还不就是时间问题。 之前还想着把李文进的资料交给俞大猷看看,现在貌似不需要了。 若是俞大猷通过锦衣卫的资料更深入的了解了李文进,到时候说出些他不应该知道的事儿来,别画蛇添足才好。 想到这里,陆炳换来手下把李文进的资料重新封存入档,自己径直去了俞大猷的牢房。 现在俞大猷的事儿算是彻底了结,只能奏疏下发吏部宣判,就算尘埃落定,这个时候也该和俞大猷述说他的未来了。 “宫里批红了?” 陆炳走进牢房,俞大猷依旧还是躺靠在躺椅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 或许是通过脚步声判断的,反正在陆炳还没走进牢房的时候,耳朵里就听到俞大猷的问话。 “批了。” 陆炳进屋,在俞大猷旁边的椅子上坐下,这才又接着说道:“不过和你想要的不同。” “嗯?难道还是要治我的罪?” 俞大猷睁开眼睛,看向旁边的陆炳,脸色略微有点诧异。 “陛下还在生气吧,毕竟当初岑港倭寇确实从里手中逃脱,所以你想要解甲归田的想法就别想了。” 陆炳笑道。 “行,不管是回福建还是去浙江,我听从皇命就是了。” 俞大猷微微摇头,随即嘴角挂出一副笑容。 实际上,现在的俞大猷除了会带兵打仗外,还真没有什么会做的活了。 这次的入狱,让俞大猷都放弃了继续做官的打算,想着回福建老家,带一帮徒弟,把自己的这身本事传下去。 当年,年轻的俞大猷可是跟着赵本学学习兵法,又跟着丈二棍创始人李良钦学习棍法,说起来当时为了科举,他还拜了著名易学家王宣、林福为师,又得知名理学家蔡清的指点,算是明军将领中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将领。 所以对于俞大猷来说,当不来官,那就回老家做传道受业的老师好了,拜到自己门下,文武都可以学到,想来私塾的学生不会少。 虽然俞大猷没有考到举人功名,可人家好歹还是个秀才,十五岁就过了童子试和院试,一举中下秀才,在当年也被视为“神童”。 只是,对于俞大猷来说,没有能够施展胸中抱负始终还是有点遗憾的。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这就是这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俞大猷也不例外,更何况自俞大猷记事儿时起就知道,家里是吃皇粮的,而且是世世代代吃皇粮。 “你回不去南方了,发配你去大同。” 陆炳开口说道。 “大同?打鞑子?” 俞大猷猛然坐了起来,双眼放光的看着陆炳道。 “对,不过你是被罢黜,家里的世袭百户之职也被剥离,你过去就是当个小兵。” 陆炳开口继续说道。 “小兵就小兵吧,我还这没做过小兵。” 俞大猷当年是直接接替父亲的官职,不久就因为参加武举升任守御千户所千户一职,还真没当过小兵。 “对了,现在大同那边谁说了算?” 虽然满不在乎,可是俞大猷还是问起他关心的话题来,不知道自己上官是谁,那可不是合格的士兵。 “呵呵.....李文进。” 陆炳也懒得卖关子,直接把大同巡抚说了出来。 “李文进......” 俞大猷听到这个名字微微皱眉,似是想起什么,但又不是很确定,于是问道:“是在浙江任过海道副使的李文进李大人吗?” “看来你对他印象很深呐,他都在都察院转了一圈,几年了,你还记得他。” 陆炳这话其实就是肯定了俞大猷的猜测。 “啪。” 俞大猷一双大手猛地一拍,发出清脆的掌声,随即咧嘴大笑道:“要是那位大人,我老俞的日子就好过了。” “是吗?他现在可是大同巡抚,你一个武夫,人家还记得你吗?” 陆炳好笑道。 “那位大人不错,那会儿我在他帐下打仗,他都不干预我排兵布阵,可比胡宗宪那些一知半解的官员强,什么事儿都要指手画脚一番,那也是我老俞打的最舒心的一仗,直接全灭了那股倭寇。” 俞大猷似是想起当时的光景,满脸红光的说道,“别看我就是小兵,到了大同李大人断不会不认识我,就算他真忘记了,我登门拜访就好了。” 对于像俞大猷这样总兵一级的官员,就算被罢黜,李文进的公案上也会有关于他的文书,所以俞大猷相信李文进是不会不知道他来了。 “没多少时间了,奏疏明天就会发回内阁,估计后面几天刑部就会结案,你就要被押解过去了。” 陆炳知道这位兄弟马上就要得出牢笼,也是很高兴,“只是可惜,广德这次出力很大,你们却是见不到了。” “等他回来,你找机会给他说声谢谢。” 俞大猷对陆炳说道。 能够出去,无疑就是魏广德在杭州的运筹,若不然,陆炳还真找不到足够的条件和严家谈,俞大猷也不会这么轻松出去。 虽说诏狱是他陆炳说了算,可是他能让俞大猷在牢里过的好,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