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而另一部分人入国子监则是为了选官。 …. 士子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就获得永久参加会试和选官资格,有时出于特殊需要,也会直接授予举人行政官职,一般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人才供不应求和选官不拘一格的洪武时期。 之后,随着读书人的增加,以举人身份就想做官变得极为困难,所以这些人唯一的出路就只剩下国子监,入国子监通过坐监肄业和挨拨历事后赴吏部待选官职。 贡监是指贡生入监,贡监分为四类,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 这些人类似后世的保送生,是各府、州、县学中的上等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成绩次等的生员送至中都国子监读书。 不过,对这些生员的考试也是非常严格,那就是岁贡生员入国子监前会进行一次考核,对于不合格的生员,教官、提调官与生员一同受罚。 所以,这个时期的举人,如果想要放弃科举担任官吏,就需要进国子监走一趟。 举人直接授官大多存在于明初,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变成了个例,非常罕见。 原则上,只要达到入监条件都应该收录,可是实际上国子监除了对荫监生来者不拒外,对举人入监则是还要进行一些考试的,特别是南方举子在北京国子监里坐监。 为了方便考试,许多生员都愿意在北京驻留,为会试备考,这就导致南京国子监生员减少和北京国子监人满为患。 虽然不用为朱世隆、段孟贤走后门,可是请国子监司业略微关照下还是可以的。 魏广德就把朱、段二人的情况和张居正小声说了一遍,听说只是为了来年的会试备考,张居正直接就点头答应下来,「明年他们过来就是了,我直接安排。」 「对了,叔大兄怎么有空回翰林院,国子监那边?」 魏广德把朱世隆他们的事儿处理好后,又随口问道。 张居正现在是领了实差的,按理说这翰林院是不用来了,院里就算有事儿要找他也只会派人过去。 「开头两年,我和肃卿在整顿国子监学风,现在监里学风已经好上许多,我这个司业自然也就无事儿可做了,呵呵.....」 张居正小声自嘲道,笑过之后,张居正又小声问魏广德:「听说朝中可能要替换福建御史,据说可能叫你过去,你知道吗?」 听到张居正说这事儿,魏广德心里一动,只是装作毫不在意的说道:「去做一任御史也挺好,听说下到地方,御史还是很威风的。」 「你还想去福建作威作福?呵呵......那边倭寇最近闹得比浙江还厉害,还有张琏等一众反贼。」 说着,张居正指指圈里几个正在高谈阔论之人说道:「去了福建,短期内不能平掉那股反贼,你就会成为他们的话柄。」 「短时间内平贼肯定有难度,福建那地方也是山高林密的,就上面讨论限期剿贼的旨意,我可不怎么看好。」 …. 说道这里,魏广德又指指自己,说道:「至于会不会派我去,旨意没下来前,也是难说的很。」 福建虽然沿海,可是却不是平原,而是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平原面积狭小,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在古代是非常要命的。 「漳泉诸府,负山环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这是古人对福建的看法。 也是因此,福建人自然而然就把眼光看向了广袤的大海,以海为田,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洋运输。 特别是在宋代对西北的失控又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以后,远距离海洋航行被迫成为了可行的替代选择,福州和泉州,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 来自后世的魏广德自然知道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可以说后世国家的崛起,国际贸易功不可没,而到了现代呢? 魏广德觉得依旧如此,何况他当初刚入仕的时候就想到过,扩大大明优势产业的生产,特别是将大量的丝绸出口,换取金银和粮食应对将来大明朝要面临的天灾人祸。 所以对于高拱打算把他打发到福建去,魏广德其实并没有太抵触,过去看看也好。 前世后世两辈子,他都没去过福建。 后世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其实已经深入魏广德骨髓。 「剿贼的时间也不充裕,前两日我曾听人议论过,若是剿贼,必须在来年二月前完成,否则就只能功亏一篑,大***进沿海府县防御倭寇。」 张居正显然也是知道很多,听到魏广德说短期内剿贼困难,不由开口说道。 「是啊,三、四、五月海上刮东北风,适合倭寇抢滩登陆,九、十月份亦如此,虽说平时也偶有倭寇侵袭,可大多是小股贼踪,不像在这个时候可能同时出现数股倭寇来袭。」 魏广德点头认可道,在翰林院就是时间多,魏广德自然看过不少官员递上来的奏本,了解浙江、福建等地倭患的实际情况。 「若善贷真被派去福建,当以何册剿贼?」 张居正这时候忽然开口问道。 上次和俺答部的交战,张居正全程都在一旁冷眼旁观,他能从老师徐阶和高拱那里得到许多最新的消息。 当初对于魏广德的分析和提出的对策,他曾经惊为天人,虽然最终并没有完全实现,可是结局总算还好,大明朝在和北方***的交手中算是扳回一局。 那次,魏广德就是在翰林院里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会儿正在就想打听下,魏广德是否有快速剿灭福建反贼的计划。 但是显然,张居正高估了魏广德,他不清楚张琏这伙人的历史,自然对于如何剿灭他们也是束手无策。 虽然没有想法,不过张居正既然问起,魏广德总不好两手一摊,思考片刻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