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上去,抢下大车。」 身边亲兵和董一奎等部将听到他的话,知道马芳的意思,随即振臂高呼起来。 抢大车,那就是抢钱啊。 虽然,这些大车上的财物是***抢掠汉人百姓的,可放到这里,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东西的主人,或许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的残忍,注定了他们不可能会活下来。 所以,抢下这些东西,明军从将官到士卒,全都没有什么负罪感,这是他们拼杀后的战利品,理应他们分享。 此起彼伏的呐喊在明军阵中响起,所有人都被前面的钱财刺激到了。 只要再坚持一刻,他们不仅会获得击败***的殊荣,还会有许多钱财分派,已经疲倦的精神再次亢奋起来,士气陡然提高许多。 后方的呐喊,再前方虏骑心生惧意,即便是黄台吉,在这个时候也没有琢磨明白是什么让明军士气陡然提升起来。 跑出许久,丢下不少大车以后,明军的追击逐渐放缓,因为此时地势也陡峭起来。 大路两边,不再有宽阔的平地,取而代之的是倾斜的坡地,并不利于骑兵奔马。 地形的变化,不仅影响***撤退速度,也影响到明军追击速度。 两军不得不向大路靠拢,而***也借此连续释放了数波箭雨,阻止明军的追击。 比试骑射,明军显然是有劣势的。 马芳训练出来的宣府骑兵,也只能是在冲锋的时候,保持相当的战力,因为明军虽然骑射不如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可是却可以配备精良的火器补充。 而火器在骑兵交战中只能是一次性的消耗品,颠簸的马背上,明军骑兵根本无法完成重新装填,更遑论是在冲锋过程中。 持久交战,对于明军其实就比较偏劣势。 这也是这一时期火器和弓弩的巨大差距,在装填的简化和射速没有得到极大提高的前提下,火器始终还是比不得弓弩。 已经抢下不少大车,明军也不想继续追击,虽然继续追击可能放大战果,可也可能遭遇***垂死一击。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发生,马芳掌控着一切。 见好就收。 此时,在马芳心里,涌现出来的就是这个词。 正在追击,自然不可能紧急刹车,那只会造成巨大的人为灾难,那就是明军相互之间的碰撞甚至是踩踏。. 抬起右手,缓缓降低马速。 身后的大小将官看到后都是有样学样,纷纷抬手示意停下来。 明军骑兵们看到主将如此,也纷纷放缓马速,眼看着前方不远处的***越跑越远,期间更是爆起两波箭雨。 不过此时两军之间的间隔已经拉开,持续的交战***骑兵的臂力多多少少也受到影响,所以箭失大多落在明军队列的前方。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 嘉靖年,虽然明国工部等衙门贪腐已经变得很常见,甚至规则化,可不管是内廷还是工部的武器局司在送往边镇的武器,也不敢全部都是次品,只是降低了次品比率。 这样的好处其实也有很多,那就是边镇每年向兵部索要的装备可以更多,相应的户部和工部下达的制造任务就更多。 只有到了万历年间,因为多种原因相互作用,才让明军武器质量彻底失控,产品绝大部分都是次品。 贪婪的胃口,也是一点一点养出来的。 留下两拨人马监视虏骑动向,防备他们打出回马枪,其余人马则开始往回走,开始打扫战场,救治伤员。 两拨人马监视,自然也是为了在遭到***反扑时候可以交替掩护。 其实,黄台吉接应打来孙部撤退,就是考虑交替掩护撤退,只不过打来孙部被打得实在太惨,根本无法接替他们,只能由他们一直殿后。 马芳带着亲卫,很快就到了前面几辆大车前,看着装的满满登登的箱子和袋子,他就是心中一喜。 箱子里的东西,不大可能是金银财宝,毕竟***洗劫的都是村镇,好像没有打下城池,大量金银细软获取就比较难。 应该是衣服和布料一类的,而袋子里大概率就是粮食了。 马芳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不过还是让人打开了几口大箱子,他要亲眼看看都有什么。 很快,有士卒下马,爬上大车打开箱子和袋子。 袋子里确实是粮食、盐巴和茶叶,箱子里大多也是衣服布匹,不过也有少量其他东西,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对来说,粮食和衣服布匹更受马芳喜欢。 粮食是军队稳定的基石,其实不止是军队,甚至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衣服和布匹则是士兵所需要的,不管是自己穿还是拿回家里都可以,就算大小不合适,家里人给改改就能穿了。 而且,这些衣服看上去布料和做工都不错,显然应该是从地主乡绅家里抢到的,不仅有松江棉布还有不少是丝绸制品。 布匹种类也很多,不过这就更好分配了。 实际上,大明建国之初,布匹就常常被做为军饷发放,而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军户也都非常喜欢接受布匹做为军饷。 这其实也是棉花在大明得到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棉花不仅是做棉袄、棉被用,更多的其实还是用来织布,江南的纺织业也是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朱元章建立的赋役制度,收到的实物就是用这种方式直接分发到明军军户手里。 只不过到了现在,实物赋役运输困难,朝廷才变得更愿意用折色的方式,用钱财支付军饷,而不是大明初期的粮食、布匹。 几辆大车上,只找到一包金银,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