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吴宫(1 / 2)

大魏永成二年,吴国。

江南的季夏依旧是酷热的,满城青葱的绿树与台城高耸的宫墙都遮挡不住这恼人的暑气。

郎郁不过是走了片刻,身上女史服已是湿透如汤淋一般,她下意识摸了摸脸上的□□。

还好,十分牢固。鲛胶皮不愧是吴国宝器圣物,可惜世间仅有这一瓶,结果被她尽数来制作这张面具,也算是暴殄天物。

清露阁在东宫的西侧,于她父皇在世时,不过是个堆积宝器的堂屋。如今郎家社稷更迭,吴国旧臣桓毅背弃旧主,靠着他在魏的双生兄弟桓澈成了新吴王,这一处便改做了吴王太子嫔妾的居所。

清露阁寂寥,郎郁是知道的。毕竟这位太子陈良媛恩宠稀薄,前时又受了旁边唐孺人的牵连,被罚禁足,旁人冷遇也是应当。

可如今已经解了禁令,等闲一个从三品良媛,太子良娣下第一人,却跟前半点侍候的也不见,未免有些过分。

“良媛娘子,奴来给您送书了。”朗郁收起内心的唏嘘,端了谦 恭笑容,除履踏入内堂。

帘幕背后一个瘦弱的身子正对着鸾镜挽起青丝云髻,陈良媛在镜中瞧见了郎郁轮廓,有些欣喜道:“女史姐姐来得正好,快帮我看

看后头齐整否?”

郎郁将书卷搁在她案上,一手拿 起篦子,“娘子今日是要出去?”

陈良媛娴熟地替自己抹上桂油,带了三分期待回道,“按日子今天是我去侍殿下午膳,姐姐看我好看吗?”说着又眉头微蹙,有些讪讪:“我被关了三个月,想来殿下都不记得我了。”

随居西斋的孺人偷携了禁药,陈良媛因管束不严被王良娣罚了三个月的禁足,在阁内学习女德。

如今的郎郁假称江姓,通过鸾莺台的选拔考评,授了从六品文书女史之职。因郎郁初到乍来,非高官显贵之女,是“臭外地上建邺城要饭来的”,只能被派来这里教导被罚良媛的课业。

陈良媛不过十七八岁,还有些孩子天性,禁足苦闷,每日能说上话的除了身边侍候的宫女,便只有这位女史。郎郁并不踩高捧低,一来二去之间她二人熟络起来,陈良媛便喊了郎郁姐姐。

什么叫做缘分,恐怕这就是缘分。

陈良媛这声姐姐其实是应该的,郎郁早亡的母亲昭献后确实姓陈,乃是这位陈良媛的远房表姑。

但什么叫做命运,这就是命运。

世异时移,当年陈家女入吴国东宫是太子妃,如今陈家女不过是个无宠良媛。

当初自己是吴国太子嫡女后来的宣城公主,如今自己不过是个小小文书女史。

郎郁收回自己的感叹,扶起这位倒霉表妹去堂中坐着等候鸾车。

日影中移,蝉鸣愈烈,可是青铎车久久未到。陈良媛的脸色从期待到焦急再到失落,咬了咬唇,索性把心一横,起身寻履,“我走着去,我就不信我人到了承明殿,她们还敢拦,啊!”

这话还没说完,陈良媛赤急的脸色忽然煞白,只见她下意识踢去在脚的鞋子,花容失色。郎郁眯起眼,顺着那鞋瞧去,翘头云纹履躺倒在地上,就鞋口吐出一滩烂泥,那烂泥之中还隐隐有一只死去的泥鳅。

郎郁扼腕哀叹,不过是一场侍膳,这也要争。

想她在洛阳殷载路的东宫时,大魏的嫔御也就在侍寝问题上闹一闹,真不愧是上邦气韵,国朝雅量。

难怪大魏混成了上国宗主,而她吴国从中原天子一路变成割据势力再到今日去帝号称藩臣。

这一代不如一代,恐也不啻前庭。

原就是为了这一出,才将陈良媛身边服侍的人都遣开,郎郁和陈良媛只能自力更生,打来清水濯足,又寻来干净的足袋与鞋履。

“娘子,这还去承明殿吗?”

陈良媛犹豫了片刻,这才一跺脚点了点头。

郎郁无法,见她如此坚毅只能一壁摸来一把伞替她打上,一壁劝道:“如今过去怕是一身汗,反是冲撞了殿下。”

陈良媛小步快走,并不接声,好一会才小声喃喃:“我今就是死,也要死在承明殿!”

也行吧。郎郁自知劝不了,只能老老实实闭上嘴,暗自祈祷等下千万不要连累自己,她费尽心力来吴国东宫是有大业要干的。

从清露阁到承明殿是没有遇到拦路虎,承明殿的小黄门微微一礼,觑着彷佛水里出来的表姐妹二人,欲言又止。

“后日大王在方山苑设宴,算算路程今日便得走。故殿下用膳早了些,方才良娣求见侍膳,说是想拜见许久未见昭仪,听说昭仪也去侍宴,便求了殿下一同去了。这…刚走……”

陈良媛听了这话气得全身发抖,绞了帕子,“建邺宫与东宫都在禁中,不过是几道门的事,她去见她昭仪姨母非要大老远出城去方山苑见?!”

方山苑多宴外臣,肯定不是寻常家宴,王良娣来这一出铁了心是要去走出去假充主母露脸,给自己添几分重量。

且方山苑在远郊,来回之间起码要折腾五六日。可以与殿下跟前五六日……

很好……

难怪今日要千方百计拦着陈良媛,就怕自己坏了她的好事。

陈良媛在这里有委屈无处发泄,而身畔的郎郁却将目光落到了不远处承明殿高耸的殿梁之上,在承明殿正后方,是太子妃所居的永宁殿。

自她母后去世,父亲继位,东宫再也不曾有过太子妃,永宁殿便在十多年里空置。

那处是她俯首进宫的关键所在,她的母亲去世前告诉过她,西殿南壁莲花刻内有个小匣,里头藏有一个巨大秘密。

*

建邺郊外有一处田庄,置业的是一孙姓庄主。田庄本是孙家祖传之宅,但因土地并不丰腴,加之地势低洼易淹,建邺王畿物价颇高,城内政/斗纷争不断,是故孙家这几代并不常驻于此,而是迁回吴兴保守度日。

孙宿在前郎吴之时,有才名,曾以孝廉入仕兰台,后辞印归乡。桓吴代郎吴之后,复征任于太学,因为人清直耿介,得罪了不少权贵,被黜为太仓主簿,后又贬匠作郎,没多久被踹出建邺,去山阴做了一年多的县令,再次辞官归隐。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