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圣教盯的这么紧,不但提前跟万仞绝打招呼,还刻意在侯玉杰侯玉端两人回来之前,通知侯玉霄,让侯氏的两万大军赶紧出发,显然对即将到来的河东战事,看的非常重要。 既然如此,已经认识到圣地厉害的侯玉霄,即便心里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出征之事,准备趟河东战事这摊浑水了。 按照此前商议,詹台清的说法是,侯氏想要将铜陵拉出来,跟河西三郡一起,成立河西府,那这次圣教出征河东,侯氏就必须要牵头三郡所有入流势力,出两万兵马,算是给罗刹圣教纳个投名状。 成立河西府,于侯氏而言势在必得,这其中的意义,不光只是扩大地盘这一个,还有另一个巨大的好处,侯氏将来晋升一流几乎没有困难了。 天下无论什么势力,但凡晋升入流,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是标准限制,一个三流势力只需要有罡气境武者即可,一个正常势力,哪怕门人天赋再差,出一到两个罡气境武者还是不难的。 最大的困难,其实是要取代先行者,你想晋升成为三流势力,一般情况下,就必须要取代另一家三流势力,在县里这就是必经之路,因为一个县顶多也就一家三流势力; 即便是在有多家三流势力共存的郡城,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也是需要取代其他三流势力的,毕竟一个郡的资源生意就这么多,你平白无故的晋升了,没有与之匹配的产业生意支撑,养不活门人子弟,最后难逃灭亡的下场。 同理,侯氏目前晋升二流的压力是没有了,毕竟无论是铜陵还是万阳,侯氏目前都可以做主。 可要晋升一流,那就困难了…… 三流不出县、二流压郡豪、一流,那就得镇府台了,侯氏待在铜陵郡,想晋升一流,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取代兴南府老牌一流势力雄云帮,但眼下,詹台清为侯氏提供了一条新路,那就是摘出铜陵郡,跟河西三郡一起,组建河西府。 取代传承七百多年的雄云帮,跟顺理成章的称霸即将成立的河西府,这两条成为一流势力的道路,那个更简单,不言而喻。 侯玉霄的选择,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在听到詹台清提出成立河西府想法的时候,侯玉霄就知道侯氏,算是被詹台清拿捏住了,她显然很明白侯氏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河东大战凶险,侯氏确实不想参与其中,但那是没有足够诱人的条件,而恰巧詹台清的河西府提议,就是一个让侯玉霄无法拒绝的条件。 九月初三,金风细雨楼一场议事,侯氏连杀七位头领,让三郡所有入流势力,都看清了侯氏对成立河西府的坚定,加之眼下正值战时,三郡事务都由侯氏掌管,出兵支援圣教的事,自然是没人敢反对的。 侯玉杰侯玉端两人从府城回来的当天,以名剑宗和风波堂两家二流势力为首,三郡所有入流势力准备送去参战的弟子,全都陆续抵达了郡城。 侯玉霄知道众人抵达的消息,连忙派侯玉成三人将那二十八家势力之主迎到候府主厅,自己也早早就等在里面。 候府如今已经成为处理三郡所有事务的中心治所,主厅扩建熟数倍之后,容纳数百人也不止,三郡二十八家入流势力之主,以及他们带来的随从,加起来也不过百人,待在主厅也不显拥挤。 “风波堂,出兵2300人。” “名剑宗,出兵2300人。” “高氏,出兵1500人。” “青虎帮,出兵300人。” “华灵剑派,出兵400人。” “张氏,出兵350人。” ………… 随着二十八家入流势力,陆续上前报出自己此次带来的门人数量,然后再呈交一份门人名贴,侯玉霄端坐在上方,一直等听完二十八家报完人数,脸上的满意之色,从一开始就没断过 。 风波堂、名剑宗两家二流势力,实际上比原先的大罗宗和天鼎宗都是要弱上一线的,根据侯玉霄了解的情况,这两家门中开身五重以上的武者顶多也就四千到五千之间,能出2300人,足以说明两家诚意了。 高氏也能拿出1500人,倒是有些出乎侯玉霄的预料,看来这高氏一直挂着三流之名,但实力早已达二流标准了。 除这三家之外,三郡其余二十五家势力,基本每家都出动了三百人以上,最多的有五百人,一般来说三流势力,开身五重以上的武者顶多也就五百到六百之间,上千那就已经算很强了,那这么看,这二十五家三流势力的态度,自然也算是非常配合了。 侯玉霄感到满意的同时,心里却也清楚,这些人之所以如此配合,估计都是被九月初三金风细雨楼那场宴会吓到了。 “诸位如此支持圣教,支持我侯氏,侯某感激不尽,此次出征凶险,侯某也不敢打什么包票,不过但请诸位放心,在下一定竭尽所能,为圣教出力的同时,一定尽力保全你们各家弟子性命! 当然,本次战场军功都由圣教统计,各家弟子门人出了多少力,军功都会记在个人头上,只要将士奋勇杀敌,无论是个人还是所属的势力,圣教都少不了嘉奖。” 这番话,侯玉霄说的还是颇为郑重的。 这次出兵,支持圣教当然是最重要的,侯氏也算是其中之一;至于军功之事,他不说众人应该也清楚,这次大战的主角是圣教和万剑圣宗,以罗刹圣教的偌大财力,真在战场上立功了,自然是少不了好处的。 “侯家主客气了,我等如今也是雍州百姓,为圣教出力,本就是理所当然!” “战场凶险,我们既将弟子送来,那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心理准备,怎么会怪罪侯家主呢!” ……… 一众人确实都很配合,侯玉霄微微撇了一眼手上的名单,眼中浮出一丝笑意,将名册交给旁边的侯玉端,便举起酒杯,与这些人一一对饮。 一阵推杯换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