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气人的事,回到农业。】 玄烨:说是不提,你这一提,天幕下不知道多少汉人看得再次 对满清心生恨意。 可是让他否认都没法否认,这时期离顺治朝没多久,清军入关后大屠杀的幸存者还活着,但人口经历战乱后少了许多。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大力安抚,要拉拢汉人地方势力的原因。 再不安抚,全杀光了,治理一个光秃秃的中原,谁去种地,谁去养八旗子弟。 【康熙时期,康熙颁布圣旨,“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该政策实施新添人丁不加征丁银,从此政府只收地税,以1711年的丁数收定额丁银;】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实施“摊丁入亩” ,该政策是赋税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改革,把丁银加入地亩,从此丁随地起,丁地合一,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也刺激了人丁的新增;】 【因为这两项政策,盛世时期,清朝农民的税务一度是历代最低的,在农作物产量丰富、税务轻松时,华夏人口突破了3亿。】 【虽然这样的一度,也仅仅是一度。 从乾隆末年开始,已经多出了额外的加派和勒索苛捐杂税,到嘉庆年间越来越频繁。】 弘历猛地一握拳:“仅仅是一度?” 乾隆是他的年号,天幕第一次说“康乾盛世”时期他就知道是在说自己。 但是每当天幕看起来像是要夸他时,话音一转,夸就变成了损。 这一次也不例外。 “末年就多了苛捐杂税,定然是那时朕年纪大了,官吏欺上瞒下。”弘历快速地找到理由,“这些奸诈的官员,朕果然还是得好好盯着!” “人丁和田地合二为一?”嬴政有些心动,尤其是看到人口破3万万后,说不羡慕是假的。 但是很快,他自己摇摇头,否定了这个税务政策。 丁口税是国家财政的一项重要税钱来源,田地是固定的,但是人丁是可以不断增加的。 但“摊丁入亩”并不是每个朝代都适用。 高产的粮食,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一不可。 他们即使知道了,在当前的环境下,尤其是人丁少好几倍的情况下,并不适合改变。 不过可以记录下来,留着后人,等条件成熟了也可以有个参考。 【人口剧增除了因为土地政策,还因为高产粮食到了清朝时期的种植技术已经很成熟,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明清上面完美呈现。】 【前面说到了美洲来的高产农作物玉米、番薯,高产油料作物花生,为什么没有另一个高产农作物土豆呢?】 【因为土豆突然在大明也出现过,但是因为不受重视很快消失,在清朝时期经由西方再次传来,而它更高的产量也带来了更高的人口。】 土豆最早在明朝的万历朝出现过,徐光启曾在他的《农政全书》中留下了一段简单的记录:“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肉白发黄,可灰汁煮食,亦可蒸食。” 但是很快,伴随着徐光启在内阁次辅的位置上病逝后,土豆的身影也在大 明消失了。 一直到清朝康乾年间, 直隶、京津等地的地方志中, 偶尔有“土豆”或者“地豆”的身影; 到了嘉庆年间,土豆开始出现在四川贫民的餐桌上,被当地人叫做“洋芋”——这个“洋”字能表明,这个时候的土豆是重新从海外传来的。 道光年间,人口越来越多,洋芋作为救荒食物,开始朝山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地普及。 【后世学者根据二者的名字已经培养方式,得出结论:大明时期的“土豆”与清朝的“洋芋”已经不是同一栽培品种】 【大明的土豆来自美洲,是“安第斯亚种”,是来自美洲的原生品种;大清时期,欧洲人经过百年时间培育的新品种,是早熟“洋芋”,是已经被驯化改良后的品种。】 【为什么要重点强调这一点不同呢?】 【因为一个外来物种想要在本土适应生存,是需要专业的农业人员不断地选种、改良、耕种来慢慢驯化的。从大明没有驯化土豆也可以说明,大明对于农耕科技已经落后于欧洲。 当然,大清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集体被创的明清皇帝:“!!!” 朱元璋:“咱种了半辈子地,现在竟然说咱不会种地,到底该怎么种地你倒是说啊。” 朱元璋很想看看,后世所谓的“科学种地”到底有多科学。 前面看的那什么无人机什么小喷头各种机关,到底是怎么做得。 如果能够放出具体的制作图和制作工序,他被骂也觉得值得。 朱元璋愤愤:“你骂归骂,倒是多展示一下啊。” 朱棣惊恐地看着老爹:完了,老爷子被骂傻了,竟然脾气变这么好了! 【清朝乾隆时期,人口持续暴增。】 【清乾隆27年,人口突破2亿;乾隆55年,人口突破3亿。】 【这个时期,玉米成为“第六谷”,因为持续的大丰收,成为了主要粮食作物,被农民视为生命;番薯普遍推广种植,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主粮。】 【放眼看向江山大地,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1亿-12亿亩,比明朝增加了50%,粮食总产量比明朝提高了一倍多;】 【再回头看国库,国库盈余高达7000万两白银!这简直是汉唐也比不上的盛世!】 弘历被夸的喜笑颜开。 他超越了汉唐盛世!他的功绩无人能及! 在他前朝的胤禛、玄烨齐齐展颜。 “还不错。”玄烨看着儿L子,在猜想这个厉害的孙儿L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