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漠视比直接发怒更磨人,胡姬只能听见渐渐远去的脚步声,和自己如擂鼓的震耳心跳。 等到看不清王上背影后,她才一脱力软了下去,被侍女及时扶住了。 胡姬脸色苍白: “快回宫!” 她要赶紧把事情传回族中,请族长想法子帮忙转圜。 胡姬忐忑地想着,自己只是给长公子上了点眼药,王上应该不至于因为这点小事就厌弃了她们母子。只要想法子平息王上的怒火,等时间一长,王上或许就不记得这件小事了。 秦王政回章台宫的一路上,脸都是冷的。 之前自己和扶苏的矛盾果然让不少人都心思浮动起来,叫他们看轻了长公子的地位,这让秦王政无法忍受。 直到入殿后看着挺拔俊秀的儿子站在书架前亲自将竹简一卷卷放入对应的位置,神态专注而认真,心情这才缓和了不少。 扶苏听到动静回头,笑着问道: “父亲回来了,可要再用些茶点?” 今日早朝耗时长了一些,也不知道父亲饿了没有。扶苏已经提前让人准备了小点心,随时可以呈上来。 秦王政气都要气饱了,不过为了不辜负儿子的心意,还是很给面子地吃了小半盘。 碗碟撤下去后,扶苏拿着几卷竹简坐到了他身侧,将手里的奏折递了过去。 “前线传来了新的战报,腾将军已经平息了民怨,开始教化黎庶。他如今正亲自带兵攻打韩国,已经攻克了几座城池。” 太守腾是秦国将领,去年韩国主动向秦献上南阳郡示好,秦国便派遣了这位将军过去接手,暂任太守一职。 此人虽为武将,文治却也做得颇有建树。上辈子他在南阳郡就任多年,令此地律法严明、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一统之后,太守腾便因为卓越的功绩调任回了咸阳,任命为内史,负责咸阳事务。 此后多年恪尽职守,直至老死在任上,是个值得信赖的肱股之臣。 不出意外的话,太守腾很快就能攻克韩国都城,收缴其全部土地,新制一个“颍川郡”出来。 颍川人杰地灵,扶苏执政后此地出过不少英才。 军报中写明了太史腾出战攻下的几座城池名字,秦王政接过来看了一遍,回忆着韩国舆图作为对照。 片刻后,秦王心情彻底转晴: “韩国本就只剩一郡之地,再失了这些城池,须臾可破矣。” 扶苏笑吟吟地说道: “如今于我大秦而言灭六国已不算难事,反倒是战后治理刻不容缓。韩地与秦地距离近,教化起来相对轻松,日后楚、燕、齐等地怕是不会甘心臣服。” 秦王政不屑地说道: “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如今唯有赵国能让他忌惮一二,只因名将李牧不好对付。 燕齐两国面对强秦毫无还手之力,楚国倒是有大将项燕。奈何国内贵族屈景昭三家与王族熊氏之间互相钳制,必会为一己私利延误战事。 扶苏十分赞同父亲的看法。 上一世因为项燕和王翦将军僵持许久,战事一直未有建树,屈景昭三家便怀疑项燕通敌卖国。 楚国境内一时间竟传出了“项燕和王翦约好了一起在边境当土霸王,糊弄秦楚二国”的离谱谣言。 此时还没有“皇帝”一词,否则就该说他俩要当土皇帝了。 最终项燕因流言和贵族们拖延粮饷的运送,不得不率先开战,最后被王翦所破。 扶苏也并不把这些只会拖己方后腿的敌人放在眼里,但六国旧贵族作乱是必会发生的事情。哪怕父亲将人迁入咸阳就近看管,也很难抓光所有贵族。 除了贵族闹事之外,另有当地黎庶与大秦语言文字不通,政令传达难免受阻。 秦国没有那么多官吏派往六国,少不得要继续任用本地原有的官吏。那些人是六国旧臣,还能指望他们对大秦忠心耿耿吗? 好的政策颁布下去,他们不仗着黎庶不识字故意颠倒黑白借此抹黑大秦就不错了。 像那种朝廷下令赋税三成、官吏睁眼说瞎话强令黎庶上缴七成的事情,在天下一统后时有发生。多收的谷粮被官吏私吞,赋税过重的骂名却是朝廷背负的。 扶苏将自己的担忧一一说与父亲听,秦王闻言眉头紧皱。 他不是没想过这些问题,只是这对秦国来说是客观存在的缺陷,短期内很难解决。他不可能凭空变出足够的官吏来,只能暂时放任。 好在,这个问题在未来已经有了合适的解决方案。 扶苏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这是他提前写好的应对之策。经过他二十年的改进,整个官吏选拔的体系已经趋近成熟了。 秦王政展开一看: “选取庶民教导他们习字?” 庶民的崛起对于贵族世家来说是一种威胁,但这种威胁在秦国被减弱了。 因为大秦所有庶民都能通过军功上位。 有能耐的话不说封侯拜相,至少做个百夫长、千夫长之类的小官绰绰有余。 秦人早已习惯了这从商鞅变法开始施行的政策,即便是贵族也不再对此叽叽歪歪。 先在秦地挑选聪慧的少年教授秦律和别国语言,到时候专门派往对应地区为官。 这对秦国勋贵来讲就是多给庶民分点肉汤喝,只要那些人担任的都是普通小吏,根本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 打仗还能靠着军功强行挤入上位圈,为官却没那么简单。朝堂水深,要世家贵族排挤这些没有后台的庶民太容易了。 其实大秦如今的高位将领大多也有个贵族出身,真正连姓氏都没有的庶民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