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产业链并没有那么快就能建立起来,毕竟这其中牵扯到很多处细节。 秦王政将事情交由冯去疾去统筹。 冯去疾如今和李斯差不多,是个已经崭露头角,但功勋和资历尚且不足的新贵。但待到天下一统,他便能顶替支持分封制的王绾,一跃成为大秦的右丞相。 秦以右为尊,是以在名义上,右相冯去疾是要比左相李斯地位高一些的。 不过,名义是名义,真正的权柄多少还要看个人能力和帝王偏爱。 始皇在位时还好,等到扶苏继位,想也知道作为“扶苏陛下唯一心腹”的李斯,肯定是不会屈居人下的。 不过冯去疾能力不错,扶苏倒也没有打压他。毕竟李斯这家伙有时候容易脑子一热做出错误判断,有冯去疾和他互相查漏补缺也是好的。 这次差事交给了冯去疾,是他的一个机遇。倘若能够将事情办得漂亮,回来之后应当能一跃成为上卿。 前世冯去疾升任右相之前,便是上卿中的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在大秦非常显赫,只比丞相低一等。 大秦的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便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国尉。 当然,冯去疾现在的职位也不低。 他之前任为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和廷尉李斯、郎中令蒙毅一样,都属于九卿。 作为产业链的幕后推动者,扶苏自然不会一点都不参与。但他也确实没空亲自去盯,便提前传唤冯去疾,与他细细商讨个中细节。 冯去疾是个聪明人,虽然整条产业链都是众臣在朝堂上商议出来的,但背后到底是谁在出主意,他哪里能看不出来? 现在长公子愿意提点他,冯去疾自然无有不应,立刻带上笔墨布帛,过来听课了。 “如今六国虽已有丸状药物,但大多还是直接嚼服药草或用水煎之。丸药便于携带,不必忧虑做多了卖不出去,可以先在关中挑选生计艰难的庶民参与其中。” 战国时期医学著作《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药丸的制作方法,然而古代存储技术不佳,药丸做出来很快就容易失去药效。 所以药丸很少作为商品售卖,常常是权贵生病后,医者才少量制作一些。等快吃完了,再接着制作。 但这并不代表药丸就卖不出去,它制作起来比煎药更费劲,这才没有在底层推广。如果有人愿意出售成品,黎庶不一定买得起,薄有家资的人却不会省这点小钱。 不过药丸不是完全按照煎药的方子制作就行的,其中还要进行改良。 好在已有的几种药丸方子暂时也够用,剩下的令太医署再研制就行。通商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要把商品运到百越再运回来,光是赶路就要花费月余。 官府雇人制药自然要给报酬,之前朝堂上倒也有人提议用隶臣妾来充作劳工,如此便不必给钱财了。 提议不错,可惜扶苏弄出这个产业链来,其中一项目的就是让利于民。 商君变法以来,大秦的基本国策都是疲民、弱民等。不让黎庶家有余粮,这样才能乖乖种田不想其他。 这种制度在乱世好用,等过渡到太平时期,那就不行了。长此以往必然引起黎庶反抗,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打压的六国之民,他们适应不了这么严苛的政策。 扶苏并不认为秦国的所有制度都是完美无瑕的,都该六国来学秦。 取长补短才是长久之计,骄傲自满只会故步自封。 既然齐国的黎庶手头能有余钱,他大秦的庶民为何不能有? 大秦该做的是从上到下整体都变得比别国更好,而不是把别国的优势拉低到和大秦的劣势齐平。 一个王朝的盛世并不只看军事实力和疆土大小,还要看方方面面。若是黎庶过得不好,算什么盛世呢? 扶苏以他上一世的经验确信自己走的道路没有错,在他驾崩时九州大地已经走出了战乱的阴霾。百姓富足安乐,便是再有六国余孽煽动民心,也没人搭理他们了。 冯去疾越是同扶苏交谈,便越是心惊。 他意识到这位长公子和他们之前的印象相同也不同。 起初众臣以为公子仁善到愚蠢的地步,后来发现公子似有改变,大约是被王上骂醒了。 可现在,冯去疾发现,公子从来没变过。 他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仁善治国,他和当初一样爱惜人才。他走的是一条和王上并不完全一致,却能承接在其后,使大秦平稳过度到太平盛世的道路。 大秦一统之前,真的没人看出来,秦国政策不适合统一后的天下吗? 可能大部分秦人都高傲地不肯低头,但总有眼光长远的人意识到不对。只是怎么改变,不是随口说说的事情。 大家都是第一次完成大一统,没有先例可以依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样难免走入岔路,或者停驻不前,抱着侥幸想着或许维持现状并不会导致事态变差。 毕竟秦国这么多年都走过来了,也没出事啊! 冯去疾起身向长公子深深一礼: “此前是某误解公子了!” 王上是开疆拓土、奠定基业的霸君,长公子是安定民心、塑造盛世的仁君。 正所谓过刚易折,过柔则靡。一张一弛,松弛有度,这样才能使王朝长治久安。 冯去疾现在已经彻底懂了。 公子不适合打天下,他或许也不懂开疆拓土,所以才会在灭韩的时候为韩非说话。因为公子所站的角度不同,考虑事情的侧重点和大家不一样。 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开疆拓土有王上在就行了。等到公子接手王位,恐怕也不需要他去扩大版图,那他的仁政就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扶苏微笑: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