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个聪明人。 姚广孝话里的意思,他怎么会听不懂? 但是听懂了又怎么办? 怎么选择? 朱高炽头疼的问题,他一样头疼。 朱瞻基是他自己选择的,总不能那么快就废掉了吧? 人家也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啊,甚至从历朝历代的继承人对比来看,朱瞻基仍然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什么事情都怕对比啊。 朱瞻墉是什么情况,朱棣可是看的最清楚了。 虽然这个家伙做事经常不按常理,离经叛道,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对大明却是好的。 而因为朱瞻墉,大明如今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虽然争议很大,但是朱瞻墉的功劳绝对是不可磨灭的。 这种情况下,朱棣就更加难以下决心了。 立长还是立贤,这是每个王朝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朱元章定下来的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支持这个制度的人在朝中也是非常多的。 要想改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当然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 只是朱棣还没有下定决心。 “少师,你说分而治之的话,有可能吗?” 和平共处的事情,朱棣是知道想都不用想的。 这让他曾经想到了靖难之役晚期,朱允炆曾经提出过划江而治的提议。 虽然这样子看起来把大明一分为二了,但是只要都还是自己的子孙在掌握,朱棣觉得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 “皇上,理论上看起来是有可行性的,但是实际上如果有一方不甘心,最终带给大明的将会是战乱和毁灭。” 姚广孝的一句话,立马让朱棣心中一凉。 是啊。 只要有人不甘心,那么结局就是内乱。 到时候鞑靼人和瓦剌人要是趁机作乱,那就有意思了。 当初的五胡之乱,不就是中原王朝自己内部瞎搞之后才给了人家机会吗? “再等几年,看看他们之间的进一步发展,看看广东布政使司的发展之后,朕再考虑这个问题吧。” 朱棣沉默了好一会,最终也只能用拖字诀。 把这个问题搁置,后面再说。 毕竟,这个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是还真是没有到现在就要做决定的时候。 “皇上,这个世界很大,汉王殿下和赵王殿下能够在美洲找到安身之地,其实皇太孙也未尝不可以在海外找到安身之地。” 很显然,姚广孝现在是觉得朱瞻墉更加的适合成为大明的继承人。 虽然他曾经也是朱瞻基的老师,按理说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但是他的地位在大明非常的特殊。 不管是朱棣还是朱瞻墉,都不会简单的把他归类为皇孙党。 再加上朱瞻墉那是实实在在的对他有救命之恩,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很正常。 “海外的情况到底怎么样,现在也不好判断。虽然郑和说过美洲那边的各方面条件不比我们大明差,但是终归是一家之言,没有经过充分的验证。” 朱棣有点意动。 但是现在肯定也是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的。 “这两年出海闯荡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对于海外的了解也会慢慢的多了起来,皇上可以安排人专门的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姚广孝倒也没有逼着朱棣现在就做决定。 不过他觉得自己的提议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 朱瞻基去海外发展,朱瞻墉继承大明的江山社稷。 这样子就不用担心两兄弟互相争夺天下的事情了。 “少师,你觉得有没有必要把内阁的规模和地位进一步的提升?我爹废除了宰相这个位置,让六部直接面对君王,虽然有它的好处,但是朕这段时间处理政务,发现也有不少的问题。”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 huanyuanapp 换源app, 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朱棣对自己老爹还是很佩服的。 但是也没有到崇拜的地步。 祖制这种东西,适合的就留下,不适合的就改。 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改祖制了。 “自古以来,宰相这个位置都是有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虽然历朝历代的叫法不同,但是角色是差不多的。让内阁协助处理政务,能够提高奏折的处理效率,让六部的一些事情先经过筛选之后再来到皇上手中,确实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君权和相权,自古以来就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这一点,皇上您可是要考虑清楚。” 姚广孝都这把年纪了,哪怕是民间有“黑衣宰相”的叫法,实际上他也不可能再在朝中任职了。 所以说话都是很直接的。 “君权和相权。是啊,哪怕是朕现在可以处理好,也并不代表将来的子孙后代全部都能处理好,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权臣。” 朱棣有点头大。 大道理谁都会讲,但是真的碰上事情了,要做选择的时候还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现在的政务,又让人意识到不加强内阁的权利是不行了。 他不想没想都处理那么多的鸡毛蒜皮的事情。 这不应该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事情。 “越王殿下虽然很年轻,不过在很多事情上面,他都有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皇上如果心中有疑惑的话,其实不妨可以安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