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墉最近虽然很少上朝,但是他的意思却是被内阁坚决的在执行着。 一个皇帝亲自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校长,只要进入到京师大学堂,就是天子门生。 不管是喜欢科学还是讨厌科学,京师大学堂还是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的加入。 甚至一些读书人投其所好,开始研究各种科学知识,想要吸引朱瞻墉的注意。 效果自然也不会差。 毕竟这个年代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原始,朱瞻墉帮着大家捅破了那一层纸之后,进步就很是夸张了。 与此同时,朱瞻墉登基以来,第二个吓坏人的规划也在讨论之中。 “杨阁老,这个五年规划完全就是瞎胡闹,就是把大明的所有赋税收入投入进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简直就像是话本小说上的内容一样,居然也拿出来跟大家讨论,内阁就是这样子办事的吗?” 夏原吉的语气很是不善。 内阁居然提出了一个五年内投资一亿两白银的交通规划。 这是多写了一个零吗? 知不知道一亿两白银是什么概念? 关键是按照这个规划发展下去,户部并不是投了一个亿就可以了。 后面还需要不断的追加,才能最终把这个规划给实现。 虽然说修路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但是物极必反啊。 “夏尚书,这个规划是内阁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的,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大明现在的情况。” “要不然就不是只有这么一点了。” “像是水泥道路,从北京城到西安,从西安到哈密卫;” “从北京城到辽东,从辽东到奴儿干都司;” “从北京城到大草原,从北京城到济南,从广州到长沙……” “你觉得哪一条道路是没有意义的?” “按照皇上的想法,将来大明主要的州府之间,必须都要有水泥道路贯通。” “而在一些核心的城市之间,需要考虑修建铁路。” “比如从北京城到天津卫的铁路,现在就已经在规划之中了。” “从北京城到徐州的铁路,也在检讨之中。” “将来水泥道路和铁路将会把大明各地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交通网络。” 很显然,杨士奇的这个规划,肯定是结合了朱瞻墉的指示做出来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那么夸张的给出这么一个方案。 “是,你说的没错,这些道路都很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我不仅想要大明主要的州府之间通水泥道路,我还希望大明每个县衙之间都能有水泥道路相通。” “但是想归想,实现起来没有那么容易的。” “当年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对于国家来说没有好处吗?” “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有好处的,但是当时的百姓可不一定会这么认为。” “那么快速的修建大运河,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隋朝的垮掉,跟着大运河的修建也是有很大的关系。” “大明现在蒸蒸日上,千万不能胡乱折腾,要不然大好局面就没了。” 夏原吉自认为也是站在大明的角度考虑问题。 所以他的态度也很是坚决。 “要致富,先修路。” “广东布政使司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一点。” “按照去年的数据对比,广东布政使司的赋税收入已经跟江浙地区持平了。” “放在十年前,大家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广东布政使司为什么会有那么的变化,赋税收入为什么增加的那么快?” “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复杂,皇上之前在那里实施的各种方案都有一些影响。” “但是谁也没有办法忽视,广东那边的交通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如今在广州府,每一个县衙之间都至少有一条水泥道路修建完毕。” “在其他的州府和广州府之间,大部分也已经有水泥道路。” “这让广东布政使司的商业和人员流通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快很多。” “再加上各个作坊的快速发展为广州府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商品,而商品的快速流通又反过来促进了作坊的发展。” “如此循环下去,才有了今日的繁华景象。” “夏尚书,有空的时候您可以去广州府看一看,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巨大变化。” 杨士奇自然也不会退让。 这个规划不仅代表了内阁跟六部之间的博弈,更是代表了内阁能不能很好的执行朱瞻墉的想法。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考虑,杨士奇都是要说服户部同意这个大明交通五年规划。 今后内阁还会不断的制定其他领域的五年规划,从而最终形成大明整体的五年发展规划。 按照朱瞻墉的想法,大明要通过三到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让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 这也给杨士奇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 毕竟按照朱瞻墉给他描绘的场景,跟现在的情况有着太大的差异了。 “广东布政使司的情况我自然是听说了,那里的道路确实是修建的非常好。” “但是,那毕竟是一个布政使司,不是整个大明。” “有着海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支持,再加上越王府当年日进斗金的能力,才有了广东布政使司今日的繁荣景象。” “这里面皇上的丰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