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里更大更宽广。
一眼望去,水面上全是层层叠叠的菱角叶,翠绿的叶子将整个水面都盖住了,像来到了一片陌生的草地。
旁边相邻种的就是莲藕,比起菱角这边生机勃勃的景象,莲藕倒是显得有些凄凉。
碧绿的荷叶高低起伏,笔直的枝干托着沉甸甸的莲蓬,美中不足的是连续的酷日将荷叶边都晒得发卷发焦了,一眼瞧过去都是奄哒哒的,塘里的水也不是很多,浅的地方甚至都露出了淤泥。
大姨解释说,原本这里没有这么大的,是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地方适合种莲藕后,一年一年朝着旁边挖,藕塘也变得越来越大。
莲藕不似菱角,可以在水深的湖泊中生长,而莲藕不行,种莲藕水深一般在二十到三十公分左右。
所以一旦发生干旱,藕塘很快就会干,今年他们已经多次引水到藕塘里了,要不然情况还会更差。
这也是为什么菱角长得绿绿葱葱而荷叶奄哒哒的,不光是因为菱角耐活,生命力更强,也是因为湖泊的水更足。
正是因为考虑到天气的原因,徐老爹才会组织村民提前挖莲藕,一旦河水减少,首先保障的就是大家的饮水,至于其它都得靠后。
一路走来,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们欢喜雀跃,而村里的老人大都神色凝重,他们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最是清楚山里的变化,虽然河里的水看着并未减少,但两岸的砂石泥土露出得越来越多了。
就连慧娘之前常常到芦苇荡捉野鸭也没注意到,因为她以为河面就是这么宽,却不知她看到的河面早已是变化过的样子了。
徐老爹掩藏住心里的担忧,招呼着大家抓紧时间干活。
村里的汉子们拿起柴刀很快从竹林里砍了几捆竹竿回来,十分娴熟地用麻绳将竹竿一一捆好,很快就将一张简易的竹筏做好了。
每张竹筏上坐上几个妇人,再由一个汉子负责撑竹筏,慢慢向水面划去。
采菱角简单不费力,只需手脚轻一些就行,所以基本都是家里的妇人和半大的孩子乘着竹筏去采菱角,而大部分的汉子则去挖莲藕了。
慧娘有幸也坐上了采菱角的竹筏,虎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年纪太小只能和青河一块待在岸上看着。
缓缓而行的竹筏冲开了层层交错的菱角叶,也冲谈了大家心中的苦恼。
妇人们采菱角的同时,也不忘交流感情,这家的新媳妇怎么样,那家刚出生的婴儿胖不胖,还有悄悄吐槽自家的婆婆有多难搞的。
撑竹筏的汉子早已见怪不怪了,见这处的菱角采完了,又慢慢将竹筏划到别处。
慧娘这些日子也发现了,哪怕大家每天都忙着存食物,也会抱怨老天爷不给活路,但每天还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好像只是在她们每日的生活中多了存食物这项任务而已。
慢慢地好像她也没有这么焦虑了,现在也不由地沉浸在摘菱角的新奇之中。
这还是慧娘第一次摘菱角,按照大姨叮嘱的方法,先轻轻提起菱盘,就会看到上面长着的菱角了,两头尖尖,形状似牛角,全身紫黑色。
她打量完菱角的样子后,又轻轻摘下上面已经长得饱满的菱角,再轻轻平放回水中,让根须都落入水中。
采菱角的整个过程就是要轻,这样才不会损伤菱角的根叶,菱角才能继续生长。
太阳越来越大,晒得人都快睁不开眼了,大家也准备收工了,明早再来继续摘菱角。
想来阿爹和姨父他们挖莲藕也快进入尾声了。
她还想去捉藕塘里的大鳝鱼呢,待竹筏一靠近,就赶忙朝着藕塘走去。
只见岸上已经堆满了莲藕,有长有短,最长的快和她一样高了。
藕塘里更是热闹,阿叔们已经开始捉鳝鱼了,时不时地引得岸上的孩子们欢呼大叫。
“阿爹,快来!这里还有。”
慧娘听见虎子的声音,立马寻了过去。
刚好看到阿爹手里捏着一条很长的鳝鱼,斑斓的身体上裹满了淤泥。
宋大年将鳝鱼扔进腰间的篓子里,继续在泥里摸索着,很快就又逮住了一条。
慧娘看见这两条鳝鱼个头都不小,看来二哥说得果然没错。
眼瞅着太阳当头,大家也不再继续忙活。
将菱角和沾满淤泥的莲藕抬到岸边清洗干净后,大家收拾工具开始回家了,明早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