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几息,唐鹤逢再度开口,应是此时已经心绪复平,他又谈起刚刚未说完的事情:“这也并非棘手之事,眼下孟叔深陷舆论,但说到底真正的敌手并不在网络而是那些藏在暗处之人,你既知晓他们的身份便不存在敌暗我明之险境,虽说舆论之中我们身处劣势,但也仅此而已了。”
听他说完,苏媚转头看他。
老师其实也并非是一个任人揉圆搓扁的性格,虽说脾性算不上好,但是多年来的经营让他在业内算得上举重若轻的人物,拥护者也不在少数。
在这场以她为目标的阴谋中,老师会成为众矢之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原本老师在这则谣言中只是作为佐证她行为不端,德行有失的工具和手段。
虽说两件事情同样都具有不小的社会话题性,但是比起苏媚抄袭这件事情,显然一个猥亵学生,学术造假的业界大拿更加能够吸引人的怒火,于是老师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这场全民暴行的“风眼”,苏媚则成为了附带。
但无论如何幕后人是冲着她来的,所以眼前的情景只是暂时的。
三人成虎,恶语如寒刃伤人。
这也是他们唯有的,最恶毒的武器。
唐鹤逢显然是有些未竟之言的,但苏媚懵懵懂懂也并未真正的想清楚。
剑戟森森唐鹤逢。
他的这份心计和头脑是在商场之中与人生死相争锤炼出的,并非苏媚这种一心扑在书本中的文化人能够一眼窥探的。
她从他话中唯一搞清楚的一点就是他想告诉自己不必为此感到惶惶不可终日。
担心仍旧是担心的,但是此时比起担心这件事情的发展,苏媚却更加好奇唐鹤逢究竟打算用怎样的招数应对。
很快,苏媚便见识到了。
第二日一早苏媚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网络上的舆论风向。
登录作者账号时,苏媚便看到了不少的网友在她的微博下面留言谈及此事,也有些网友问她什么观点。
苏媚能有什么观点呢,她选择性的忽略了些评论和私信。
关于此事网络言论可以说是一边倒的,有些评论尚且克制,但是另外一些话便是苏媚再多喝几碗孟婆汤也说不出来的不堪入耳。
但刷了几分钟后,苏媚突然刷到了熟人的微博。
说是熟人,其实不尽然,她与对方不过有几面之缘,严格来说应算是她前辈的前辈。
如今已经百岁高龄的大文豪樊苏,俨然是文圈国宝级的人物,与他同时期的作家们都已经相继作古,是在许多年轻人心中只活在书中和上世纪的人物。
当这样一个人物愿意为孟粤樟背书时,很容易就引起了一场全新的舆论狂欢。
一百多岁的樊苏并未打字,而是让人录制了一段视频。
视频开始,樊苏对着镜头后的某人问:“可以了吗?”
男人的声音响起:“可以了,樊老。”
苏媚很容易便辨认出了唐鹤逢的声音。
樊苏说:“我是樊苏,听说小孟这孩子最近遇到点事,他那几篇论文都经过我手,怎么可能抄袭,搞学术造假这种事情,就小孟这个人活了大半辈子,搞学问把脑子搞坏掉了,说他学术造假,你们不如说他身患重疾靠谱点。”
说着视频中的樊苏拿出了厚厚一沓的手写稿,把稿纸怼到了镜头前:“这是当年小孟论文的初稿,上面的红色笔和蓝色笔是我给他的批注。”一边说樊苏一边一边举着皮肤宛如老树皮般的手在稿纸上划过去,随着他的动作还能看到上面有两行字被用红笔划掉,一旁写着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狗屁不通!”
樊苏一张张的翻,百余张的稿纸,他也不嫌烦,尽数的摊在了镜头前,实在是没有比这更绝妙的反驳了。
翻完文稿,樊苏的脸又出现在视频中,他悠悠叹了口气:“孩子们啊,险心露山岳,流言翻波涛。流言一传十,十传百,会把任何伟大的,造福于民的、经过苦苦思索、历尽种种磨难才获得的思想歪曲成于己、于真理都无益的邪说。”
不可谓不语重心长。
视频结束,也不再有其他任何的回应,发表视频的平台是一家主流媒体,在视频发布的半个小时里,网络上的言论大致分为了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因为樊苏而完全倒戈,表示相信孟粤樟是一个十分纯粹的学者的。
第二种是相信孟粤樟不存在学术造假,但对于他滥用职权猥亵学生这件事情仍旧表示怀疑。
第三种就是对樊苏的话也仍旧半信半疑。
最后一种就是从始至终都保持不站队的中立态度,秉持一名吃瓜群众的良好品格。
而在视频发布后的半个小时之后,这家媒体又发布了一篇名为《高校教授猥亵女学生:谣言或真相?》的文章。
说是文章,文字却并不多,满打满算也不过四百多字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澄清了网上说的孟粤樟威胁女学生的事情为谣传,并澄清了孟粤樟和苏媚之间的关系,其间附上了两张苏媚和孟粤樟夫妇以及苏朝哲夫妇的照片,两张照片一张是在苏媚初中时期拍的,一张是在大学期间拍的。
这便是其中的全部内容了。
相比樊苏拍摄的那一个证据确凿的视频来说,这家媒体之后发布的这一篇澄清的文章就显得可信度没有那么高。
网络上的声音就变得更加的两极分化,但中的来说是要比之前好上很多。
但苏媚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苏媚不清楚唐鹤逢具体想要怎么做,但是一晚上的时间也足以让她大概想明白他在想什么,无非是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八个字。
想透这些,苏媚便忍不住在心底叹息,唐鹤逢做事是担得起干净两字的。
并非是说他这人多么的光风霁月,胸怀洒落。
而是他擅用阳谋,即便有朝一日真相赤·裸,也不会有人斥他鬼蜮伎俩。
譬如沈培之事,再譬如此事,眼下他如此处理,于对方来说既是生门也是死路,若是对方就此偃旗息鼓,待风头渐熄,此事也就作罢,他不会追究。
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