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顺给聂贤和岳华峰分别倒上茶,这才道:“据学生所知,我大齐朝各级官吏多为地方推举而来,有一定的治民经验。 但如果按志伟所说,杀一批、打一批、关一批,全国各州府县必会猛得空出许多缺来,出现百姓无人管,被罚官吏暗中抵制的情况,弄不好会闹出民变的! 要真是成了那样,不但朝廷的新政无法推行,恐怕都会动摇到国本。” 茶室里静得落针可闻。 张志伟张嘴看着李天顺,自己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呢? 岳华峰也盯着李天顺看……这小子怎么老能给自己带来惊喜,就这番见解已不亚于朝中那些重臣。 聂贤更是按着椅子的扶手,身子前探看着李天顺,仿佛看到了一颗新星正在自己手里冉冉升起…… “天顺,说的非常好,那你对如何改良邸报有何看法?”聂贤问,语气里带着欣赏。 “办报纸。”李天顺不假思索的道。 岳华峰和张志伟一愣,这个词是他们第一次听到。 “办报纸是何物?”聂贤又问。 差点忘了,这个时代没有报纸……李天顺让仆人取来一张纸道:“老师,就是类似这样的一张纸,不过要再大些。 我们只要将革新的政策写在上面,每隔一段时日就向百姓贩卖,这样就可以代替邸报了。” 聂贤突然笑了起来:“天顺,想法是不错,但你应该知道天下百姓多不识字,这什么报纸就算白给他们也不认识。” 李天顺道:“老师您说的对,这一点学生想过,只要我们在报纸上把版面设计好,就不愁人不喜欢看。” “板面又是什么?”这回发问的是岳华锋。 “就像这样。”李天顺用笔在纸上画了几道线。将其分成了几块区域,解释道: “这最大的空白处叫头版头条,以发布朝廷的政策和时事为主,其它区域可以放些吸引百姓的市井八卦、闲闻趣事……要特别吸引人的那种……” “老夫明白了!”岳华峰打断了李天顺道:“如此一来,民间那些识字的书生或教书先生定会购买。 为了炫耀,他们会把报纸上的趣事与时事与他人言说,这样就可绕过邸报,达到宣传朝廷新政的目的对不对?” 果然不愧为玩儿诗词的,对如何传播就是比别人敏感……李天顺对着岳华峰道:“老师所言极是。” “天顺呐!”聂贤拉着长声惊道:“如果是这样,这报纸一旦流传开来,还可以倒逼那些不识字的百姓开始认字,这可是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大好事!” “老师果然不愧为翰林大学士,能从国家层面考虑到报纸的作用,学生可没想到这点。”李天顺立即拍上一季彩虹屁。 聂贤大笑,随即又想到了什么问道:“可这里有个难题,且不说州府,就说每个县至少也要分发千份,那需要的报纸可就是海量。 再说了,这得需要多少人抄写?” 抄写……李天顺一拍脑门儿,差点儿忘了,这个时代还没有活字印刷术。 “学生觉得,只需要将雕版印刷改良一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李天顺道。 “如何改良?”聂贤不解的问。 “老师,翰林院可有专管雕版印刷的人?如果有学生想见见。”李天顺道。 没办法,谁让自己出了办报的主意,还得把印刷术改良一下,好在自己上小学时帮老师排过铅字,知道活版印刷大概是啥回事。 “当然,翰林院就是负责这事的。”聂贤对着门口的仆人吩咐:“去把印书局的编修张良叫来。” 仆人刚要走,李天顺又跟着道了句:“请他带一块现成雕版来。” 仆人看了眼聂贤,见聂贤点点头,这才快步向着外面跑去。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子,夹着一块木板从门外走了进来,正是那位叫张良的编修。 他先对着聂贤、岳华峰和张志伟施礼,然后又冲着李天顺点点头道:“见过李捕快。” 聂贤有点纳闷的问:“你们见过?” 张良回道:“刚才下官也去了文华殿,李捕快的算术造诣令人佩服。” 聂贤的脸上闪过几分自豪:“那我就不给你们介绍了,是这样,天顺有改良雕版印刷的想法,故才把你叫来。 天顺,有什么话你和张大人说就是。” 李天顺答应一声,先把张良带来的雕版要来看了看。 没错,这东西就是上一世在博物馆里见到的雕版印刷,好像工艺还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艺是先在平滑的木板上,粘贴好抄写工整的书稿,雕刻工人用刻刀按上面的字雕刻出凸出的阳文。 印刷时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就留在纸上了。 看到李天顺拿着木板翻来覆去看着,张良问:“李捕快,不知你准备如何改良?” 李天顺并没回答这个问题,将木板还给张良道:“张大人,我认为雕版印刷有四个最大的缺点,想和大人探讨一下。” 缺点,还四个……张良用怀疑的眼神看向李天顺。 自己掌管翰林院书局已有十余年,对雕版印刷的各个环节早已驾轻就熟,这个李天顺的诗词和算术厉害他承认,但要说对雕版印刷有研究他可不信。 李天顺笑了笑继续道:“第一是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第二是大批木质书版存放不便,无法远途运输。 第三是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这也不算是什么缺点,自从有了雕版就历来如此。”张良道。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雕版印刷应有的特点,与缺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