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的我做大善人的机会!那两个欺软怕硬、想杀你的人,你倒是乐得为她们鸣不平,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她狠狠一甩袖表示极大的无语。
太子可算是理解了一点点,微微致歉:“儿臣对过去的事了解不足,是儿臣的错。儿臣向您道歉。”但他还是觉得皇后有在推脱,便接着说,“但是萧淑妃已经为她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还被您做成人彘过了,如今怕是只剩下骸骨一具。再大的过错她也已经偿还完了。”
皇后越听越气,直接打断了太子的话。愤怒地斥责:“你从哪里听来的流言蜚语?吕后做的事移花接木到我头上做什么?”
她不可置信地问:“这种谣言你都信,为娘在你心里就是那样的人吗?朕私自杀人从来都是给个痛快,让其销声匿迹的,何时虐杀过别人?”
说罢她眼睛里的温度一散而光,这回是彻底寒心了。太子在每件事上都以最大的恶意揣摩她,足以说明他是打心底里厌恶她的,不然不能相信这明显复制过来的故事。她付出了那么多都白瞎了。儿子果然就是不行,只有女儿会爱母亲、相信母亲。
太子却是更加无法接受,母亲竟然对杀弑轻描淡写,未免太过狠毒。他很难过,咳得更厉害,问道:“母后,您怎么会有那样可怕的想法呢?不是虐杀就可以杀了吗?所以我姨母、我表姐的传闻原来都是真的吗?”
皇后失望之后就不想再客气,冷哼一声没好气地说:“你又在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她们上位之后,第二个要杀的就是你。既然你这么同情她们,这么怜惜她们,不如直接下去伺候她们、给她们赔罪好了!”
太子罕见被骂,哭得涕泗横流问:“母后何必将话说得这么难听?我从未害过她们,又如何谢罪呢?我只是希望母后不要再迁怒萧淑妃的女儿而已。”
“我不是你的母后,你去认萧淑妃做母亲吧。”皇后气愤地说,“还有,我从未迁怒过她。废萧淑妃的诏书是你父皇亲自指导他的亲信写的,原件现在还留在史馆里,不信就自己去翻。幽禁她那两个女儿也是你父皇的意思。跟我有什么关系?你不会以为你父皇的女儿被关起来了,他本人会不知道吧?”
太子是真的不相信,问道:“可父皇怎么会那样对待自己的女儿呢?”
“笑话!”皇后举例,“他那亲儿子李忠,他还杀了呢。那次你可是完全知情的。还有,你祖父杀哥哥、杀弟弟、杀姪子、抢弟媳。你父皇杀哥哥、杀姐姐、杀姐夫。这些都是在朕进宫之前,他们自己杀的,可怪不到我头上了吧。”
太子还没答话,皇后紧接着戏谑道:“我猜你又要认定他们杀亲人是有苦衷,只有朕是狠毒。那就请你告诉我,什么样的苦衷必须要抢弟媳呢?”
太子无法反驳,只能难过地说:“母后。就算您和两位公主毫无瓜葛。您也应当以仁治国,宽以待人的。您现在有能力给她们幸福,为什么不做呢?”
“人家可能只想出来呢,你自作主张非得让人家成昏。”
太子疑惑不解问:“她们当然愿意嫁人了。这皇宫是您和父皇的地盘,她们哪敢住呢?住在皇宫不是没几天就得被吓死了吗?不嫁人她们去哪里啊?”
“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敢住?掖庭不也是皇上的地盘?她们没住吗?”皇后冷冷地问。
太子解释:“那儿离得远多了,你们又不会过去。她们看到我都害怕得不得了,怎么可能敢在你们眼皮子底下住呢?”
皇后问:“你见过她们了?”
“是。”太子点头,“儿臣去掖庭巡视的时候,不小心看到的。”
“掖庭有什么好巡视的?都八百年没出过状况了。”皇后一头雾水。
太子没有说话。皇后见他佝偻着,不住的咳嗽,一副快不行了的样子,又有些心疼了。于是吩咐道:“回去养病吧,她们的事我会安排的。”
太子弱弱地说:“我想等母后安排完再离开。”
“随你。”皇后白了他一眼,无所谓地说。
接着漠然离开外殿,找到皇上商议此事。
皇上越想越不满,开始翻旧账;“我又想起来,他小时候读个《春秋》都觉得残酷,不忍心得要命,非要改学其它书的事了。这是读书读成书呆子了吧。这些他都受不了了,若是看见每年那么多灾害,那么多人受难的奏疏。他不得痛苦得当场退位啊。他这个样子怎么做得了皇帝呢?”[2]
皇后却不以为然。太子起码宅心仁厚,再怎么样也比皇上这种虚伪凉薄的纯种垃圾强多了。她压下眼里的厌恶,换上柔和些的神色回道:“陛下不用担心,我会帮他的。”
皇上不悦地问:“还真要给挑夫婿吗?”
“当然了。要是再不挑,弘儿就要吐血身亡了。”
皇上多少还是在意太子的,毕竟嫡长子,于是决定答应,但他懒得费心帮萧庶人的女儿挑夫婿,便叹息一声指示:“朕有些累了,这件事就都交给你了。随便挑挑就行,别选太好的。”
皇后点头应下。
她思索良久。皇上不愿让高嫁,太子不愿让低嫁,当朝女子又普遍喜欢武官。最好能兼顾各方需求。那就找个不高不低的武官好了。
她想到了禁军中的翊卫。翊卫恰好是对父祖辈要求高,对自身能力要求低的岗位。翊卫的官阶只有八品,但是翊卫父祖的官位需要在五品以上。
他们可以靠娶公主赢得官位的一个大提升。而他们的能力又不足以让自己继续晋升。这样就能保证他们永远处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上了。而公主是他们获取较高官位的唯一途径,他们也只能好好对待公主。并且他们在宫中当差多年,她对他们知根知底的。
她做好了选择,向皇上提议:“陛下觉得身边的这几个翊卫可以吗?”
“可以。”皇上点头。
皇后于是命人将殿中未有昏配的翊卫都召了过来,详细了解家世背景,对比后挑选出两人。
接着她派宦官前往政事堂下达通知:中书省拟定册书、制书。册封庶人李下玉为义阳公主,出降卢国公之孙、翊卫权毅。册封庶人李下碧为宣城公主,出降平舒公之孙、翊卫王遂古。吏部安排职位调动。权毅升为袁州刺史,王遂古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