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 八路军前敌总指挥部。 孔捷三人赶到六分校报到之后不久,老总这边便收到消息。 “嘿,这三个臭小子倒是挺积极,巴巴的想去六分校教两天书,当几天教员呢!” 副总参谋长笑着提议道:“老总啊,要不咱们也去听听课?” “我去听课,去当学员,让孔捷,李云龙他们几个在上面讲课,给咱们当教员?”老总明显愣了下。 副总参谋长却像是越发的期待这样的情形,他笑着点了点头,“我倒是也好奇,当一眼扫下去,望见老总您也坐在后面听课的时候,孔捷,李云龙他们几个脸上的表情该是什么样的。” “嘿嘿,那几个臭小子还不得把尾巴竖到天上去了,以后吹起牛来,那可是没边了!” 不过话说回来,老总的确被副总参谋长的提议打动了。 说干就干的老总打定主意之后,风风火火的拉上副总参谋长,包括129师的各旅长,甚至连师长都一块儿拽了过去,赶到六分校听课。 听谁的课呢? 就听孔捷,李云龙,丁伟他们几人的课。 老总也想亲耳听一听,看看这孔捷,李云龙,丁伟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讲出什么别样的内容来。 也好判断一下这次让孔捷,李云龙他们到六分校临时兼任教员的做法,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抗大六分校,也就是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 是40年7月左右,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抗大总校第4团的3个营从山西的武乡县出发,到太行山区的heb省涉县与129师随营学校合并,11月正式成立第六分校,直属第129师指挥。 校址最初设在武乡镇,在41年3月中旬正式开学,在读学员有一千五六百人的样子,当然,根据前线抗战的形势变化和干部输出的需求会有随时的变动。 学校的校址,在严峻的敌后抗日环境下,在日军一次又一次掀起的大扫荡的情况下也多次被迫转移。 但无论前线的抗战形势有多么严峻,为了保证八路军部队干部的军事素养,这所为了培养抗日所需的军事与政治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一直没有中断过教学,为前线抗日部队输送了大量军事素养过硬的军事、政治人才。 为了抗战应运而生的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一向秉持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宗旨,为了更好的进行抗日革命运动,向来广开门路,招罗天下人才。 进入抗大学习的学员们,各种身份都有,各种情况都有。 有的是富有学识,怀有一腔热血,立志报国的知识分子。 有的是前线厮杀,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军事底蕴,文化基础薄弱的一些铁血指挥员。 还有许多积极抗日,英勇争先的进步青年们。 据说抗大刚成立那会儿,想要进入学习的话,不但要符合条件,还要通过门槛,也就是最起码的入学考试。 其中就包括一些文化常识的笔试部分。 要是不过关的话,对不起,基本上是不能进入抗大学习的。 这对于一些上过学的知识分子们来说自然简单。 但是对于那些没读过几天书,很早就出来参加革命,天天忙着行军打仗,甚至没有时间学习的一些将领们来说,那就有些难为人了。 比如大老粗出身的李云龙,真要是前些年让他来参加这个入学考试的话,恐怕只能交白卷。 后来还是以旅长为代表的一些将领们提出,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干部,让文化知识薄弱的人,能得到更好的学习。 而不是什么形式意义上的择优录取。 应该广开门路,因材施教。 从那以后,抗大也是不断改革,比如在六分校,想要入学的学员们自然也会有历入学前的考试,但是这个考试并不是卡人的门槛,而是一个摸底考试,让教员们可以摸清楚每一个学员的文化程度,究竟处在什么阶段,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授课。 另外,针对六分校比较有意思的是: 自从孔捷在一支队设立了不少文化课的学习教程,甚至在顺利的毕业之后,还会颁发对应的小学,中学之类的毕业证书之后。 一支队的这些毕业证书在六分校这边还非常有含金量的。 老校长就明确的表示,只要能够拿到一支队中学毕业证的学员,进入六分校学习,不用进行摸底考试,直接就可以进行相应课程的学习。 也因为这个原因,各根据地各干部们赶赴一支队的学习班进行学习的热潮一直就没有衰弱过。 ……孔捷三人到了六分校,找到向来仰慕已久的老校长报道之后,在教育上的安排下做好登记,紧接着,便由相关干事给安排了具体授课的时间。 次日上午的第二节课就是孔捷的,孔捷,李云龙,丁伟三人里面由孔捷率先登台。 抗大的课程划分的简单粗暴,但是非常的实用有效,可以应对敌后严峻的抗日环境。 所教授的课程无非三类:军事课,文化课和政治课。 课程上的是大课,条件苛刻的时候,教室不够用,甚至可以直接露天讲课,学生们有不懂的随时可以问学习结合实践,教学的形式还是相当的灵活多变的。 第一节课是六分校的一位老教员所上的军事课程。 六分校的军事分为几个大的板块,包括游击战争、姿势教练、步兵战术与各类军事战略等等。 眼下这批学员们,基本上已经在六分校学习了将近一年时间了,大多数的军事课程都已经上过。 于是在这堂课上,老教员表示让学员们各自上台演讲,讲述自己近一年所学,在步兵战术方面的心得。 各学员们纷纷登台,演讲的都很精彩,将步兵在各方面的战术理论都剖析的十分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