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就高声道:“小人相信崔相,愿意借给那义商三十
贯!”
“我借五十贯!”马上有人跟风。
“末将大小也是个陪戎校尉,总不能让旁人比下去,这就借一百贯吧!”
……
借一还四,多么划算的买卖啊,台下顿时吵嚷成一团。
说到底,此时均田制还没被破坏,府兵们多是身家丰厚的“良家子”,绝大部分人都有“借钱”的本钱。
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崔耕才双手下压,道:“诸位,人家那位义商总共只借一百万贯,多了可不借。这样吧,为了免得伤了大家的同袍情谊,本官立个规矩。普通士卒,可以借五贯钱,伙长可以借五贯钱零五百钱……”
总地来说,崔耕的提议就是按照官阶的大小,排排坐吃果果。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人们都没什么意见。
一个普通士卒出五贯钱,能还回来将近二十贯的利息,这已经相当不少了,充当他们一年的军饷富富有余。要知道,这年头一头健牛也才四贯钱。
而且,那“义商”的产业就在受降城中,这要是不修好受降城,自己借的钱不就打了水漂吗?
所以,朔方军士卒的建城热情特别高,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崔耕自己则征集了附近几个州府的能工巧匠,在拂云祠内,对一样新物事进行了试制。
也只有靠此物,崔耕才能实现,与突厥贸易,赚四百万贯钱以上的目标。
这一日,宋根海关切地问道:“大人,卑职看你终日里愁眉不展,是不是……进行得不大顺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