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就已经发现的,但是因为开采困难以及东西方对峙,导致开采程度较低。
而第三生态圈设在南极,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次喷发在南极,而且让人看到了SD带来的希望,再加上这里源远离人群居住密集区,以及千米冰层的天然防护,美国在这里保留了一个封闭的核电站,可以用来作为整个生态圈的能源供应。
再加上南极陆缘海水深度大,形成足够强的压力,保证了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赋藏,也让南极水域天然气的开采值得期待。
同时,云城协助A国在加拿大开始建设第四生态圈、 帮助欧洲在冰岛建设第五生态圈。
面对地球如此严峻复杂的局面,再加上云城的诚意满满,A 国同意合作,2064年,两国联合欧洲,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残存的可乐学力量成立一个应急科研小组,代号EGA(EndGameAgent 终战局),在南极建立生物圈三号,旨在研究如何使用新材料SD(Something Different 圣灯)作为能源,同时寻找避免生物灭绝的办法。
那年,作为少年天章锴,章峰的儿子,23岁正在读博士,作为中科院材料所博导张一桓的学生加入了EOA,研究对象就是SD和DBK。
美国派出福田孝二和应用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史蒂夫博士率队带着全世界收集来的两百多名科学家,以及各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进驻生物圈三号。
美国这边,福田负责深海探测以及海洋修复,史蒂夫博士主攻材料研究。
中国也派出了最强大阵容,海洋探测依然是以章峰为首,而张博士带领国家材料实验室的一半人马,以及各大科研院校支持的中生代科研主力军上千人,一起进驻生物圈三号。
这时候,中国已经体现出人才数量上的碾压式优势,虽然仪器设备方面和美国比依然无法完全超越。就比如这次美国带来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中国这边还是一个超级庞大的设施,占地数百亩才能达到美国一个集装箱大小的设备水平,功耗也远远超过美国的设备。
同理,美国的这些设备已经可以量产,而中国需要从选址开始重新设计,无法复刻。
然而,除了这种特种设备,从基建到其他设备基本全部由中国提供,美国在一般高科技设备领域已经落后很多,特别是量产能力方面。
比如冰下盾构机,冰洞雪橇梭,以及其他所有测量、计算、检测设备,都无法和中国相比。
构造基地的核心材料,蜂窝状人造石管道,隔热耐火砖,基本上完全靠中国提供,没有使用这些之前,前美军基地基本上生活在冰窟里,每天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来取暖,导致冰层大面积融化,甚至最后出现坍塌。
所以,一合并才发现,实验室主力担当其实是中国人,甚至大部分细分项目上都是中国科研人员在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