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讲讲。”
皇帝觉得,自己去说服这些大臣没意思,老生常谈,总在说朕为何要用秉宽,被你们觉得朕就是偏听偏信。
可要不是张周自己修的《会典》,朕怎么也不会让他来负责这件事,内阁首辅等人也不会答应吧?
没脑子吗?
朱祐樘毕竟是开了“上帝视角”的,自然知道为什么用张周,但在场多数人都是局中人,懵逼之中完全搞不懂皇帝和刘健他们在搞什么。
王鏊道:“先前张侍讲在修《典籍》事务上,出力甚多。理当由其来负责勘校。”
话不用太多。
王鏊也觉得,没什么必要可藏了,张周功劳大就是大,现在都让他当执行总编了,你们也该知道,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
闵珪听了就很头疼。
刘健说张周出力大,你王鏊也说他出力大?就算真的大,但只要你们不认可他,你们说他出力小,他一定就出力小!
这点道理又是首辅又是翰林学士的,难道不明白?
这叫掌控舆论,也叫文人的话语权。
怎么话语权落到你们这几位手上,就这么无力呢?
“此事便如此定了。”朱祐樘也懒得辩解,“勘校之事今日便正式开启,翰林院上下最近休沐等事皆都先放放,除太子课业之外,再从国子监中抽调人手,另派人调南京掌翰林院事张元祯入京协同!就这样罢!”
……
……
朝议结束。
众大臣才刚出奉天殿,便近乎一齐围向了内阁和翰林院的人。
屠滽笑道:“刘阁老,真是要说声恭喜了,《会典》修撰不过两年,竟都以到了总校和成书的阶段?此等事情,真乃是大明之幸……却不知为何先前一点风声都没传出呢?”
刘健面色倒还镇定。
但王鏊那边则显得面色羞惭。
我们修了两年,进展仍旧很缓慢,结果张周一个人把成书搞出来,这才对外宣布要加快进度马上要成书。
问题是……能改动的部分真的不多,否则让梁储来看过后就知道哪里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前后三任执行总编,除了回乡的杨廷和之外,程敏政和梁储两个人一点毛病都没挑出来……这功劳到底应该记在谁的头上?
“等成书之后再说吧。”
还是谢迁脸皮厚,这时候应付了一句。
周围围观的大臣中,也包括很多武勋,他们也很奇怪。
明明是“普天同庆”的大好事,怎么内阁这三位还有王鏊都跟死了娘一样?
闵珪则走过去问道:“那可否说说,为何以张秉宽来统筹修书之事?难道大明就没能人了吗?”
“好了,别多问!”
谢迁走过去拉了闵珪一把。
却是这边还没把闵珪拉出去两步,通政使元守直又蹿出来问道:“张秉宽,出来!”
张周此时本已经走出几步路,这里的商讨好像跟他没什么关系。
闻言他也没需要避讳的,笑着走过来道:“元银台,您有事吗?”
元守直道:“你可知自己在作甚?”
张周耸耸肩道:“我这人很俗,不知该怎么说,就好像民间所说的,有多大的脑袋戴多大的帽子,如果诸位觉得在下的脑袋太小,不配那么大的帽子……还请诸位前去跟陛下提请,将此差事另嘱托他人。”
“你也省省!”谢迁朝张周嚷嚷一句,随后对在场之人道,“诸位,以秉宽统筹,乃是陛下跟阁部、翰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修书之事本就与尔等无关。至于如何来修撰,也就别操那分外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