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武侠修真>大明第一贡生> 第460章 难堪大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0章 难堪大用(2 / 3)

以不行,是因为这批人是靠姻亲关系上位的皇亲国戚。

朱凤道:“那是寿宁侯吗?”

朱凤所指的,是在演炮场周围张牙舞爪的一个人,远远都能看到是张鹤龄。

张家兄弟作为最早进研武堂的皇亲国戚,这次直接让他们来教“后辈”,他们显然也不具备什么教官的潜质,好在负责点炮等事并不是由他们亲自负责,不然的话……这炮弹往哪落还真就说不准了。

朱晖请张周到了一边,问道:“张尚书,不知可否问一句,这三月里的出兵延绥之事,是怎么定的?老朽也是刚听闻,心中不定,想问一些情况。”

张周笑道:“我所知也不多。”

“你不知?”朱晖很好奇。

你张秉宽不知道的话,那谁能知晓呢?

张周道:“出兵河套,未必是要与鞑靼人正面迎战,更多是彰显大明对河套之地的治权。其实我跟保国公一样,都是临时所知,具体如何制定计划,还有陛下所要追求的战果是怎样,这只能去请示于陛下了。”

朱晖感慨道:“陛下也没说得太清楚啊。”

对朱晖这样的传统武勋来说,这可真是为难了他,就好像皇帝出了一道难题,而这道难题甚至连问题都出的不清不楚。

他可不是那种懂得临场应变的主帅。

张周笑道:“用兵之事,尤其涉及到用兵策略等,不都是领兵都御史应该发愁的事情?保国公会不会担忧过甚了?”

朱晖道:“陛下说,是让守在偏关的山西镇巡抚许进作为都御史领兵,老朽想与他商谈,也商谈不来啊。陛下还讲明,要兵部给出个大的策划,所以老朽也只能……”

张周耸耸肩,不答,大概的意思是,你问错人了。

正说着,王琼走过来道:“张部堂,这么下去不行,这群人并不是专心来研修的,指点他们开炮等事,就是在浪费炮弹,应该跟陛下提出,将他们撤换!”

王琼在涉及到朝廷事务上,显得很耿直。

明明一群没啥本事的人,在下面学开炮,放炮放得很热闹,但都是在混日子,王琼则觉得这根本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朱晖笑道:“德华,你应该看开一些,他们中不少人可是陛下有期许的,就好像寿宁侯和建昌伯,此番很可能会随军出征。”

“不会吧?”

王琼皱眉打量着朱晖。

那眼神多少有些不敬。

有你一个窝囊废当主帅,已经够添乱的,如果你的左右手还是张家兄弟这种,那这场仗甚至可以不用打了,最好祈求鞑靼人开眼,不与你们一般见识,不派兵来战,否则交兵之后必出乱子。

朱晖看出王琼多少有些瞧不起自己,却还感慨道:“若是此番能以德华你为领兵都御史,那此战必定会马到功成,不与你们说了,老朽还要过去再看看演炮之事,老朽也要从中挑选出能干之人。”

……

……

朱晖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无用功,却还乐此不疲。

王琼道:“张部堂,敢问一句,陛下真有意要以这群人冲锋陷阵?”

张周扁扁嘴,摇摇头。

大概的意思是,皇帝又不是傻子,他能看不出这群人能力有限?皇帝不想用,但有时候可能也不得不用。

就好像之前屡次给张家兄弟机会一样,难道皇帝看不出来张家兄弟上不得台面?

王琼再道:“还有保国公,他虽然屡次去西北镇守一方,但充其量不过是个守成的武将,以他领兵在外,只怕要出大乱子。”

“不至于。”

张周笑了笑。

他都没有王琼那么“悲观”。

因为张周知道,历史上弘治十四年,皇帝同样是用许进和朱晖领兵,虽然大军到时,火筛和巴图蒙克的兵马基本都已经退走了,二人甚至是迁延不进,但至少结果并未出现大乱子。

王琼道:“用他们有何意义呢?”

张周走在前,王琼却还很执着,意思是咱不能给这群人机会。

这点也让张周意识到,王琼对于派系之争,看得很重,把敌我也看得是泾渭分明。

或许在王琼看来,既然现在我们得势,就不要想什么给传统武勋机会,应该一次把传统武勋打到彻底抬不起头,这才是最终目的。

张周道:“陛下自有用人之道,若是他们于河套之地遭遇麻烦,要出兵驰援,或就有王侍郎你的机会。或者王侍郎也可以争取,由你来亲自领兵前去。”

王琼摇头道:“若是以保国公为总兵官挂印前去,在下宁可不去。”

王琼虽然很想领兵证明自己,但他很看不起朱晖这种人,尤其当他知道皇帝还可能从皇亲国戚中挑选人手协助。

……

……

演武场的训练已经结束。

张鹤龄和张延龄意气风发,带着一群人往上走,虽然他们兄弟二人在传统武勋面前被压得抬不起头,但在这群皇亲国戚面前,则更能装逼,毕竟说出去也风光……我们兄弟二人这两年可是亲自上过战场上,甚至还亲自杀敌的。

“都在啊?”

张鹤龄一上来,显得很高兴,随即把一名二十岁出头一身儒服显得很儒雅的男子引介给张周:“张先生,给你介绍个人,这位是永康长公主驸马崔元是也,他是我家老二的大舅子。”

张周一早就听说过崔元的名声。

这位大明很悲催的驸马,一直要等到二十年之后,才会因为迎兴王府的世子进京继位,才真正进入到权力阶层,说起来也很悲催。

大明的驸马也便是如此,出身不高,在大明也不过就是权力的陪衬。

“学生崔元,见过张先生。”崔元对张周倒是很有礼貌。

作为读书人,当然知道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的份量,也知道张周编写《大明会典》和《心学典籍》的威名,崔元对张周的敬重,更好像是学术上的尊重。

张周笑道:“好。”

张鹤龄道:“有闲暇,可否找个地方喝两杯?就由本侯做东如何?诸位可给赏脸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