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就一个朱凤……
“不是还有我兄长吗?”朱凤想把责任推给朱麟。
张周道:“那行,短则十天半个月就完成任务,一两个月就可以回来。我等着在京师给你接风洗尘。”
……
这种人,我指望他镇守大明边关要隘?
张周道:“陛下先前提过,可能要单独召见一下这位陆巡抚,届时陛下会给他委命差事。这是陛下所委派的差事,跟兵部和我无关,所以他是继续当内三关巡抚,还是留任于京师、研武堂内,全凭陛下做主。我嘛……一闲人而已。”
朱祐樘的话,又让几个太监陷入遐思。
然后就会出现,杨一清的隔壁明明有四千大明骑兵作为增援,但却缺少最有效的武器,让杨一清又不得不指望自己。
朱凤低头不语。
而朱凤什么品性,以往不清楚,现在他们可是清楚得很,这小子压根就没什么野心,属于混吃等死的。
“辽东发生那么多事,陆完回京师之后,必定心有疑虑,这样,明日早朝之后,让他到上听处去,朕在那处见他。”
“还是别了。”张周道,“他刚从辽东回来,很多事情,如李公公所言,还是当众来说比较好,如今在研武堂内只说训练将官之事。至于陆中丞下一步的安排,也要看陛下的布置。”
张周笑道:“军中也是讲资历名望的,是讲论资排辈的,你认为让你兄长从军出征,多少场战事下来,能把他的威望给奠定呢?”
“呵呵。是。”李荣稍微苦笑。
“杨大人,现在情势不妙,鞑靼人从东边靠近石沟城,而石沟城东北因年久失修而有缺口,若是鞑子连夜猛攻的话,不出一两个时辰,就会拿下石沟城。”宁夏总兵郭鍧在叙说前线情况,“石沟城内守军不到三百,一共只有一门炮,将士们并无恋战之心。”
张周的话,明显是把陆完、王琼这些人,归到“急功近利”的一批人里。
杨一清厉声道:“你的勇气呢?请命作战的可是你,现在你要打退堂鼓?”
张周道:“先前我于朝中,并没多少声望,朝野上下对我还不熟悉,我入朝也还不到三年,如今便已经身居高位,就算是现在,也饱受非议。而我所推荐的人,又多是新科进士或是以往不显山不露水的,你认为他们凭何要接受我的提议,按照我的吩咐来征战呢?”
杨一清所部基本都已经开始休息,属于枕戈待旦的那种,而杨一清则还在听取各路斥候所带来的战报。
很是难得。
光是效率这件事,怕是申请个几年,都申请不下来修筑堡垒的钱粮。
好歹内三关现在看起来不是前线战场,而且以三关跟京师的距离来说,这趟行军也没多辛苦。
你能想到的,敌人自然也能想到。
西北地方都御史回京,本来跟兵部述职便可,但以之前辽东的战事,陆完其实有在朝堂上述职的必要,甚至可以去面圣述职。
亲眼见过王守仁的本事,然后就把王守仁当成张周之外
“不是。”张周摇头道,“他们有能力,也有主见,甚至对于仕途是有野心的,正因为他们有这种野心,才愿意与我并肩。若是我给不了他们所求的,你认为他们还会尽心尽力吗?”
李荣笑道:“张先生先给掌掌眼,也不是不可。这不是陆中丞也怕有疏漏。”
朝廷还在为京畿布防而运作,而西北则因为巴图蒙克的寇边,各处都在调遣人马。
而且地方上以优先级来说,自然也不会想着去修一个距离关隘有二百里的土堡,能在里面驻三百兵,已经算是不容易了。
张周道:“对于仕途有追求,并不坏,但就怕在他们取得功劳之后,难以保持平常心,借助我的手来敲打他们是不可能的,他们是为陛下效命的,更应该由陛下恩威并施,你认为呢?”
……
杨一清道:“再缺,总比鞑靼人没有强吧?比之两三年前呢?”
张周道:“我觉得,他对于官职的期许,或许是太高了。”
张周道:“最近令尊跟朝廷上奏,表达了想要奔赴边镇为朝廷效命的决心。你应该跟令尊多学一下啊。”
郭鍧道:“但现在也没有旁的办法,兵马不够,要等保国公的主力到来,才能形成强攻之势。却也怕鞑子主动来犯,咱这边还好说,据说襄城伯和武安侯也都只是带了轻兵,连炮都很少。仓促应战,只怕难有作为。”
乾清宫内,朱祐樘听了李荣的转述,神色不动,而旁边的萧敬等太监则心中骇然。
从朱凤的角度来说,如果杨一清真有本事……为啥他自己不领兵上,让我上,最后还落了个惨淡收场的结局?我要跟朝廷请罪,他还阻拦我,甚至跟我打官腔?
一旁的李荣也笑道:“陆中丞刚从辽东回来,再去西北,难免会辛苦了。也该安排一下,入朝后在朝堂上跟众臣僚说说辽东的情况,如今朝野上下对于辽东,也是很关注的。”
杨一清还是很清醒的,这种时候想搞投机取巧是没用的,就只能正面死战。
可问题是他们这一路火器不足,对面两路先锋人马也是同样的情况,兵马数量总数还不到鞑靼人一半……这要是碰上鞑靼散兵游勇还能打,现在可是巴图蒙克的主力,这一战怎么看,大明这边都不敢说有优势。
杨一清道:“此战事关大明国威,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