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时之佳话。老臣推举他。”
这时候,武勋居然也跑出来凑热闹。
文臣那边难免会想,这事跟你姓张的有何关系?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那点心思,你让张周入阁,从此就是文臣一脉的,就不会抢你
朱祐樘摇头道:“秉宽资历尚浅,或许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这话也是带着些许暗示的。
大臣也都是明眼人,当然能听出来,皇帝对于张周入阁这件事,其实是早就计划好的,只是还没到付诸实施的时间。
那以后……张周入阁近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刘阁老,你怎么看?”朱祐樘意思是,让刘健出来推选入阁人选。
刘健道:“老臣认为,翰林学士王鏊,也适合此差事。”
不推举程敏政,就算你皇帝说过这件事,我当时也同意了,但为了面子上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那我也该提出旁的人选。
而且……
我的确觉得王鏊更合适,我只是就事论事,陛下你也不能干扰我的想法。
朱祐樘听了这话,心里也不着恼,这种假公平的事情,他早就习惯了。
朱祐樘道:“王学士在教授太子学问上,也是勤勉克己,朕也认可于他,还有旁的人选吗?”
随后在场大臣,各自出来推选。
以往在推举旁的大臣时,多数人都是见风使舵的,但在内阁人选的问题上,一个个生怕落于人后。
在于他们都很清楚,内阁大臣相当于大明的宰相,是为文官翘楚,每一个派系都有相对牛逼的人物,而翰林院体系中的大臣,跟朝中大臣的来往也非常密切。
如果自己推选的人真的成为了内阁大臣,甚至将来当上首辅,那自己将来的官场前途,还不是一片光明?
以至于一圈推选下来,几个翰林院的学士,近乎都有份在内。
很多人也是因为跟这些人有私交,才会出来推选,但表面上是不会承认的,说得好像都是在群力群策,但其实就是以私人想法为先。
“那就先公推一下吧。”
朱祐樘道,“同时也要问问推选几人的意见,秉宽,你先说。”
张周怎么说都是侍读学士。
且在推选者的名单之中,本来呼声也还可以,但皇帝有言在先,张周还不适合于此时入阁。
朱祐樘的话,其实变过味来听,就是让张周给在场的人打个样,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回绝这件事……直到一个个回绝下来,由程敏政那边勉强接受,然后这件事就皆大欢喜了。
张周道:“臣资历不足,且不能胜任朝中很多事情,如今也正是北方战事胶着时,臣无闲暇再做其他事。”
朱祐樘点头道:“你在上听处的差事,也让你够忙碌的,且最近唐卿家出使朝鲜,少有人能帮到你。如果你还需要什么人手,尽管跟朕提,朕会给你调拨。”
张周笑道:“臣眼下尚且还能勉强完成手头之事。”
“嗯。”
朱祐樘侧目看向王鏊。
就在众人以为皇帝要问王鏊意见时,皇帝突然道:“朕也觉得,秉宽所提议的程学士,算是不错的人选。就以他为文华殿大学士,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在场的人有点懵逼。
皇帝这怎么还带跳脱话题的?
就这么要决定了?
旁边的李璋道:“陛下,最近朝野中,有传言说是要新增阁臣,私下商议也颇多,其中所涉及到程学士和王学士的议论最多,皆都认为二人比较合适。且二人在各自的差事,修书和东宫讲习上,都能做到恪尽职守。”
朱祐樘道:“修书的事,可以兼任,但东宫讲习,还是要留心的。朕倒不是觉得王学士能力不足,而是朕也很重视太子的课业。”
言外之意,你王鏊要教我儿子,暂时还不能擅离职守。
李璋道:“那还是以程学士的呼声最高。”
由东厂厂公出来说这件事,好似是传达民意,毕竟东厂有监察天下人的责任,他们说程敏政的呼声高,那就是程敏政呼声高,谁有意见,请提交证据,不然乱说话就诏狱伺候。
朱祐樘道:“程学士今日为何没来?”
“病了。”李璋道。
“唉!也该好好休养身体,马上秋凉了,也该好好顾念一下。再过几日,就是秋闱大比之时,朕已决定,由秉宽和王学士作为本次顺天府乡试的主考,诸位卿家有何意见?”
朱祐樘的话,意思是,内阁大臣是由程敏政来增补这件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
也不往后拖了,反正传言都已经一年多了,朝堂上也曾有过商议,但总是悬而未决,那文臣势力的一潭水,永远是死水。
刘健道:“回陛下,老臣认为,在顺天府乡试主考这件事上,还需斟酌。”
朱祐樘皱眉。
他也在琢磨,刘健对于程敏政入阁的事都没反对,怎么会对张周当主考这件事,反对如此之大?
“刘阁老,还有几天就要开考了,不该让他们做一下准备吗?你觉得还有谁更合适?”朱祐樘面色明显不悦。
你反对程敏政入阁,朕都不会这么甩脸色。
但你阻止朕让秉宽当主考,朕想把你剥皮抽筋。
不知道朕想让秉宽多积累一些学术界的名望?
刘健声色不卑不亢道:“张周为主考,臣并不反对,但王学士日常教授太子学问,公务繁忙,不该由他身兼数职,不如交由他人来处置。”
“那你认为谁更合适?”
朱祐樘一听不是反对张周,马上态度也好了很多。
“臣认为,应当以侍讲杨廷和为主考。”
刘健毫不客气举荐了杨廷和。
朱祐樘道:“他回京了吗?”
李璋道:“回陛下,按照日程,今日他就将回到京师,这一路……他很是辛苦,不过总算是赶回来了。”
杨廷和守丧刚结束,从川蜀之地千里迢迢回到京城,甚至还没进城门,就被刘健举荐去当顺天府乡试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