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臣,你从开封跑到襄阳来接驾,就不怕朕治你个擅离职守的罪名?”赵构玩笑说到。
韩世忠笑道,“臣出临安日久,能够得见圣颜,便是被陛下治罪也值了。”
说完,君臣二人不由得尽皆大小。
他这个开封知府,要前来襄阳,当然不能拔腿就来,所以,之前他就先行命人给赵构上疏说明了此事,并且得到了允许,否则,一个地方大员到处溜达,怎么可能?毕竟,这襄阳可不是他的辖地。
码头距离城门并不远,所以赵构便直接步行。
在众人的簇拥下,逐渐接近襄阳城,赵构笑道,“刚才朕还说,这襄阳不愧是天下第一城关!”
襄阳为什么能成为第一兵家必争之地呢?
这还要从整个中原来看。
先秦时期,中原文化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衍生,如此一来,也就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如果想要让南北融为一体,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都需要一个合适通行的地点。
有人就要说了,这中原东西跨越万里之遥,难道别的地方就不能走么?
你襄阳挡住了,我直接绕过去不就行了?
不过,在古代机动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跨越山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很困难。
从西向东,如果从关中南下,只有跨越八百里秦川才能到达汉中,这条路便是单独步行都极为困难,更别说是大规模行军了。在东边,从江淮一带南下,同样不易,要知道长江可是有天险之称的。
在中部,从洛阳南下,便是襄阳之地。
只要通过襄阳、汉水,便能够抵达江汉平原,根本不用渡江就能够占据江陵等要地。
而且,从东到西,也只有襄阳这一带,有条件让大规模骑兵通过。
在最早的大禹分九州之时,襄阳便是荆州的最北端,再向北,便是天下之中的豫州,在早期,中原想要南下,襄阳几乎是唯一一条通道。所以,哪怕是在先秦时期,襄阳也是北方向南扩张的一个重要节点。
秦楚相争之时,襄阳便是双方的战略要地。
在之后,有了统一的认知,不管是南方政权想要北上还是北方政权想要南下,襄阳都是必争之地。
汉末三国的时候,为何很多大战都发生在襄阳、江陵这一线,便是这个道理,不是战争凑巧发生在这里,而是战争只能发生在这里。
也正是因为这种整体地势特点的缘故,中原分裂的时候都是南北分裂,而不是东西分裂。
汉末三国是如此、东西两晋同样也是如此,包括靖康之后的大宋,能够稳住局势,跟地利有着很大的关系,若非如此,以当时金国第一代的战力,哪怕已经有些疲软,可是莽一波直接推进到南方也很正常。
可有了这种地势,大宋防守的态势就容易了许多。
秦岭、长江、汉水、淮水等天险,直接限制了金人的金兵路线,也限制了北方骑兵的发挥,所以,只要守住襄阳城,其他的地方就容易驻守。
包括原本的历史中,蒙古打襄阳前前后后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哪怕是最后,也是因为内部原因襄阳方才被攻破。
所以,这襄阳城成为整个南国的门户,一点儿都不夸张。
那为什么一座城池,会如此难以攻打呢?
首先襄阳并非一座古城,自古南襄阳、被樊城便是一体的存在,有樊城和汉水作为屏障,让襄阳的安全程度大增。
其次,襄阳的护城河很宽。
虽然这时候还没有扩建达到后世平均六七十仗的程度,但是最窄的地方也有十几仗之多,这个宽度,足以让攻城的兵马感到绝望。
而且襄阳城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以襄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
就比如说如今,襄阳之地除了本身的兵马,西北有光化军驻守固封山一线,东北有枣阳军驻守桐柏山要地、有信阳军驻扎罗山。其背后,便是荆门军。所以说,襄阳一动,周围多个州府能够调遣大量兵马支援。
除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攻破襄阳,否则就会面对各方兵马的围杀。
可是,短时间攻破襄阳,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此一来,这铁打的襄阳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哪怕再坚固的城池也是需要人来守的,如果是奸臣当道,哪怕真的有郭靖这种武林高手,也无法守住城池。
“这襄阳之地,乃是荆襄门户,而且是南北通路要地,尔等在此驻守,切不可掉以轻心,只有襄阳安稳,朕才能安心啊。”
就在赵构驻跸襄阳府的时候,北地出了点儿变故。
且说秦熺,被赵构授命为知齐州之后,便是奔赴山东上任。
这时候的齐州有些混乱,之前两国的大战刚刚结束,原本金国的官儿不是跑了便是成了俘虏,所以,在秦熺尚未到任的时间内,这里处于军管状态。
一应百姓和地方豪强、士族影响倒不大,毕竟之前靖康年间,这里也曾反复易手,反正谁过来统治就直接臣服谁,大概率而言,除非是真的办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否则也不会被找后账。
毕竟,任何一方统治,都需要的是地方稳定。
秦熺赴任后,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少,其一便是稳定民心。
实际上,蟠龙军抵达后,不少百姓尽皆选择北逃或者向西前往大名府路避难。
大宋兵马占领这里后,哪怕是同族,可是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人的习惯会让人做出选择,尽管之前金国统治期间,他们的日子过的也不好,可问题是,他们已经习惯了那种统治,而大宋兵马和大宋官员,相对来说是陌生的。
好在,岳飞的兵马接手之后,同样以稳定为主,不仅没有擅杀百姓,反而对于百姓各种安抚。
这使得秦桧赴任后,面对的局面好了许多。
他抵达第一件事,便是将带过来的粮食直接开仓放粮。
不错,他赴任山东,赵构助他一臂之力,掉钱了数万石粮米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