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赵祯单独带着琳琅出宫逛街,殊不知仙蕙女扮男装,偷偷地跟了出来。
他们聊起耶律洪基择日来访的事情,这个小妮子突然插嘴问:“契丹人来大宋做什么,他多大年纪,长得有我高吗?带兵打仗过吗?”
琳琅盯着她俊俏小公子的打扮,无奈笑道:“你怎么这么多问题,神出鬼没的,不和你哥哥去樊楼吃东西,穿成这样干什么去?”
赵祯宠溺地摸了摸仙蕙的脑袋,语气温和,“以后不许这么调皮,出宫玩也要带点人手跟着,倘若遇到坏人怎么办?”
仙蕙乖顺应了,但心里不以为意,谁敢打她的坏主意,谁就会倒霉,这些年练习防身的功夫可不会摆设。
自从徽柔姐姐有了意中人,整日埋首在各种情诗词赋里傻乐不已,仙蕙没有什么兴趣,索性出宫看热闹。
“爹爹,姐姐,我去前边热闹的集市逛逛,你们继续花前月下吧。”
仙蕙不想被父母唠叨,扬着笑脸说了句,一溜烟地往人流之中钻去,赵祯不放心,吩咐身边的侍卫过去跟着看护。
喧哗的长街,拥挤的人流,仙蕙几个灵活闪身就把跟着的侍卫甩掉了,正想得意大笑,忽听前面有人叫唤,满是焦急。
“有小偷,抢钱啦!”
听那人呼喊大叫的口音,不似汴京本土人,定睛一看,年纪不算大,十五六岁的模样,穿着圆领青色的长袍,戴着书生帽,腰间系着祥云玉佩。
小偷拽了少年的钱袋,往前跑着,方向正是仙蕙站立的前方,她稍微伸出一条腿来,偷钱的主儿绊倒了,趴在地上。
原本看捣乱的小公子脸嫩的厉害,小偷想要教训一二,奈何肚子被踹了一脚,只能狼狈逃窜。
仙蕙拾起地上的钱袋,递给了上前来的少年,脆声说道:“给你,以后不要太张扬了。”
少年微愣,目光痴痴地落在她精致如画的眉眼上,忍不住问道:“你真的不是女孩吗?”
仙蕙无语地嗔了对方一眼,老大不高兴,杏眼圆瞪,哼道:“女孩怎么了?”
那样娇气跋扈的语气,听得少年心头微颤,再近看打量,仙蕙虽然是男装打扮,但没有凸出的喉结,暗暗放了心。
“多谢姑娘,要不是姑娘仗义相助,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少年躬了一礼,表情满是真诚的感激。
仙蕙诧异道:“你的口音好奇怪,你真的是大宋人吗?”
虽然听得懂,但感觉夹杂着异域的口音,是种不太标准的中原话。
“我不是宋人。”
少年摸了摸后脑勺,有些羞涩的看着仙蕙,他从未见过这样美貌可爱的小姑娘,虽然年龄不算大,但那股摄人心魂的风姿,着实惊艳了他。
仙蕙随意地“哦”了一声,看着前面的热闹,没有继续和他交谈的兴趣,转身就走。
“姑娘,你还没告诉我叫什么名字,我…我还没送你谢礼啊!”
少年追跑了几步,仙蕙俏丽的身影早已不见,他忍不住跺脚叹气。
随从们找到自家主子的时候,全都吐了一口气,少年不是旁人,而是提前来到大宋的契丹太子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信仰汉文化,这次来大宋满怀期待,之所以单独跑了出来,是觉得身边的人如影随形地跟着很烦,没有自由可言。
只是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收获。
临到赵祯携带家眷大臣在竹林与耶律洪基见面时,后者依然还在惦记着前日一见钟情的小仙女,暗想着这世上怎么会那样钟灵毓秀的姑娘?不知以后还能不能见到。
依礼拜过化名为赵六爷的赵祯,和他口中的夫人小女,耶律洪基顿时睁大了眼睛。
赵夫人恍若天女,赵小姐精致灵秀,眉眼熟悉,不正是他惦记多日、魂牵梦绕的小仙女嘛!
“原来是你啊。”
仙蕙听到耶律太子来见爹爹,非常好奇这位契丹太子长得什么模样,没想到遇上了熟人,不免当众惊呼,引来赵祯和琳琅的注目和疑惑。
“原来是公主,失敬失敬。”
耶律洪基欣喜若狂,拱手不住行礼,“公主唤我阿查即可,这是我的汉名,那日的事,阿查还没来得及答谢公主,今日有缘再见,请公主接受在下的谢礼。”
仙蕙看着耶律洪基递过来的一枚琥珀戒指,刚想伸手接过,但见赵祯表情僵硬,猛烈地咳嗽了几声,手立即缩了回去。
她无所谓地笑道:“阿查,不用了,不过是见义勇为的小事而已,你实在太客气了。”
琳琅举杯敬酒,岔开了话题,和耶律洪基聊起了风土人情,这位契丹太子汉话说得不错,对中原的文化很了解,精通礼仪和诗词歌赋,听说是马上勇士,骑射相当出色。
喝了两杯,琳琅带着仙蕙提前退下,赵祯作为东道主,由欧阳修、蔡襄作陪,带着耶律洪基来至高楼,俯瞰京城格局,繁华的长街,热闹的商铺,还有一览无遗的美景。
赵祯虽然不满耶律洪基初次见面就勾搭自己的宝贝闺女,但对于这位契丹太子的见识和谦逊态度格外满意,二人相谈甚欢,前往樊楼又喝了两杯。
坐着马车提前回宫的琳琅,看着仙蕙稚嫩美丽的面孔,意味深长地问道:“你觉得契丹太子如何?他似乎对你很热情。”
仙蕙放下撩开的车帘,淡淡应道:“还行吧,长得没有哥哥好看,说话有点傻气,但也不算讨厌。”
琳琅接着说:“他应该会是大辽下任的皇帝,你明白这代表什么嘛?”
仙蕙眼珠子一转,扬起脸蛋笑了笑,猜测道:“难不成我要和亲?”
她以前听过不少宫人碎嘴,提起徽柔姐姐差点和亲契丹的事,后来因爹爹不舍得女儿远嫁,派了富弼和谈,增加岁币,得以取消两国联姻。
想到大宋的两大敌国,大辽和西夏都对大宋虎视眈眈,仙蕙心里有点不舒服,爹爹的确是个宽厚的好皇帝,但行事过于怀柔。
大宋重文轻武这点非常严重,还存在很多政治问题,关乎民生社稷,之前由范仲淹等人起草的改革,由于爹爹不够坚决的态度,半途而废,只能等太子哥哥登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