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不会明白,仅靠长袖善舞,是无法改变人对最根本利益诉求的。
又或者他其实心里很清楚,只是想以自己的努力,试图追求到某种平衡。
“荀彧,难道我没给过袁尚机会吗?如果他真以汉室为重,那为何一直不肯听我号令?不管你和他嘴上说的多么好听,但事实就是他分裂国土,割据一方。”方飞道。
“将军,请恕我直言。曹使君想要忠于的,是真正的汉室,而不是你。以将军的作为,我想,曹使君不肯听你之令,也是有原因的吧。”荀彧大胆地说道。
虽然并未言明,但话里话外都在指责方飞独揽朝政,借汉室之皮,行霸权之实。
“好了,我不想和你辩经。我就问你,你愿意为朝廷,或者按你的说法,愿意为我做事吗?”方飞直截了当地道。
“请恕我不能从命。”荀彧道。
“那先把荀彧收押起来吧,按律审查处置。”方飞对身边属下道。
“将军,能否听我一言。”荀彧在被押下去之前,大声喊道。
“你说。”
“两位夫人和幼子无辜,将军能否将她们送还给使君?”荀彧道。
“无辜吗?你放心,我不会因为有人犯罪就牵连家眷的。但袁尚是朝廷叛逆,我可不会为了给予他优待,去浪费人力物力帮他一家团聚。”方飞道。
荀彧把袁尚当做了能与方飞平等对话的“一方诸侯”,但在方飞眼里可不这么看。
一个搞分裂的犯罪分子,凭什么享受额外的“优惠待遇”?
方飞能平常对待他的家眷,就已经是远超这个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想了。
至于刘备的家眷,那方飞还不能为了关武圣双标一回吗?
毕竟关羽在后世的人气很旺,能和他相比的大概只有赵扬了。
方飞可不想被人指着脊梁骂……虽然这个世界未必有人在观察。
“你们分别叫什么名字?”方飞向瑟瑟发抖的两个女人问道。
“妾身环氏,我的孩儿叫做袁冲;这位姐姐是杜氏,她的孩子叫做秦朗。”其中一名抱着个一岁多小孩的少妇答道。
“袁冲?秦朗?”方飞不由得感到奇怪。
袁冲就算了,这也是方飞有印象的名字之一;但这个秦朗是什么鬼?袁尚的老婆,为何生了一个姓秦的儿子?
不过方飞也不好在现场发问,只命人将两个女人和小孩带下去好生看管,一方面善待她们,另一方面也要防止她们逃走。
后面通过袁尚阵营投降的小吏,方飞才辗转得知了“袁尚儿子叫秦朗”这件事的缘由。
原来杜氏本是陶谦手下将校秦宜禄之妻,而秦宜禄又是当初逃出长安城部分官兵之一。
秦宜禄在刺董失败后,逃到了高句丽投了陶谦。
之后袁尚进攻高句丽,陶谦派秦宜禄去向袁术求援,袁术不仅没有发兵支援,反而把秦宜禄招降到了自己手里,还给他许配了宗室刘姓女子为妻。
如此一来,杜氏就等于被秦宜禄抛弃了。
袁尚破了高句丽,见杜氏貌美,所以就把带着孩子的她收为了自己的妾室。
“袁尚这个爱好,还真是有点特别。”方飞暗自吐槽。
不过这些事都不是重点,眼看就要到了年底,方飞必须尽快回到长安了。
而在这之前,他要就此颖川战役的前后相关事宜,尽量做出安排。
“对袁尚的追击应持续不断,最好是能把袁尚擒获或者击杀。”方飞沉吟着,对周仓说道。
“是。属下除了命人为成廉、马德运送补给,又派出了义勇军第四部紧随其后,以作收揽俘虏和策应。”周仓道。
“将军,袁术如今占据陈国,正与夏侯惇交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田邠向方飞问道。
“静观其变。另外,季悠,我现在需要一个人掌管颖川民政,你可愿担此重任?”方飞道。
但他也知道现在颖川到手,需要有人主持大局。
而田邠在方飞麾下数年,原本就是饱学士儒,还曾在朝中为官。他自身有一定的治事能力,熟悉官场制度。
“将军,属下并无怨言。”周仓赶紧自证道。
“在当前的情况下,你的义勇军不仅要担负起与各路叛逆作战的任务,同时也将是一个大熔炉。
周仓,不要妄自菲薄,以后军中、朝堂乃至地方,可能都会遍布你的老部下。”方飞微笑道。
义勇军中有着普及的夜校教育,同时还会进行军事和纪律训练,更需要出生入死接受考验。
在这种条件下脱颖而出的人才,将会是最适合方飞政治理念的管理者。
虽然方飞也担心这会形成一个新的门派,形成一个新的利益阶层、一个利益共同体,但现在八字都还没一撇,他不可能为了将来可能的危害,而立刻自断臂膀。
当然,此时的周仓明显还没有意识到这一切,还在为了寻找一个能替代田邠的幕僚而头疼。
“袁军降卒,我打算这么处置,其中有家眷者,令其家眷前往冀州,与许县的这些屯田客杂居,分给其王田。
然后这部分士卒,可以择优选入义勇军。如果数量足够,在把他们与原义勇军进行混编后,可以成立第六部和第七部。”
“至于原袁军军官和那些光棍……我先声明,我不是歧视光棍,但他们这种降卒,确实难以处置。
总之经过甄别后,有劣迹的就送去挖煤,没什么劣迹的,也可以考虑把他们纳入义勇军的辅兵体系。”
方飞继续道。
“将军请稍等,让我先记下来。”
周仓拿出“第三代竹笔”和一个硬壳笔记本,开始奋笔疾书。
说起来,方飞的竹笔,经过这几年的广泛使用,早已有心灵手巧的人进行了许多改进。
抛开其中那些改动不大,或者纯属奇葩的五花八门改造,比较有代表性的,先后出现了两次技术提升。
第一次是有人在竹笔中加入了储墨装置。先是利用具有吸水性的芦苇芯,之后又出现了丝线,乃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