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三月,盛庸率领南军主力二十万进军到夹河备战,朱棣开始向夹河的南军发起猛攻。
盛庸备足巨盾和火器等待着南军,朱棣这次没有用骑兵崇祯,反而是发动北军攻击南军的左翼,想要为骑兵冲出一个口子。
但开局不利,北军的骁将谭渊马蹶被杀,北军的士气刷的一下就被搞下来,冲了好几次都没有冲开口子。
朱棣手下的猛将朱能及时赶到,冲着南军的右翼猛冲,那不是冲出来一道口子,是几乎把右翼突破了,盛庸只能将注意力放到这边来,毕竟再不调整都要被人冲破阵型了。
朱棣瞧见部下的动作,直接率领三千营支援冲锋南军的左翼,猛的插入南军军队纵深,南军大乱。
盛庸明白这次交手不能再继续,主动收兵,朱棣忌惮火器之利,不敢穷追。
盛庸盼着两翼的吴杰、平安快点赶到包围北军,朱棣自然也得在两人赶到之前,攻破南军。】
朱元璋现在只有一个想法:这个朱能也能用,就他的名字听得多,不知道能不能先从儿子手里挖过来。
朱棣却是怀念起来,朱能早在他登基的第四年便去世了。
【第二天双方再度交手,盛庸显然是想要用自己这边的兵力消耗北军,依旧是燕军占据东北方向,南军占西南。
布阵本身没有问题,但有时候打仗真就是天时地利啊。
一开始双方交手都还比较谨慎,都有所顾忌,拖得越久,南军越是有利,因为他们还有马不停蹄赶来的援军啊。
偏偏正午时分,忽东北风大起,飞尘蔽天,直接把盛庸麾下火枪手的眼睛给糊住了,朱棣一看,老天爷如此给面子,自然毫无犹豫带着三千营就莽上去啊。
盛庸用战旗指挥,士兵连眼睛都糊住哪还看得见所谓的阿战旗啊,整个军队陷入一团混乱,步兵被冲乱,火枪手几乎是废了,剩下的兵面对朱棣的骑兵,只能说被砍杀的份。
盛庸大败,遁走德州。】
居然真的做到了?
谁都没想到,朱棣如此受上天眷顾,这叫很多打仗的武将看得眼睛都红了啊,还能这么打?
朱元璋面色都有些奇怪,朱棣这小子运道不错啊,这都第几次了啊,盛庸本身并不差,可惜时不待他啊。
按照现在的想法,那就是燕王得天眷顾啊。
朱元璋低头往下看了眼似乎有点得意的四儿子在那冲着他好大儿得意洋洋,突然手痒。
管他得不得天眷顾,他是老子,揍儿子天经地义。
正听着自己热血沸腾的打仗,少年朱棣难免得意,和他大哥炫耀起来,或者说是等待着夸奖。
朱标自然不会吝啬,“四弟打仗善长袭,心思与众不同,谋略上乘,又得天助,只不过日后若是上战场,还是得注意自身安全。”
少年朱棣挠了挠头,嘿嘿一笑,没应。
打仗嘛,肯定是怎么适合怎么来,哪里能考虑那么多?
朱标瞧出他的敷衍,只是略有深意的看他一眼。
对于四弟,朱标没有嫉妒,只是看出他弟弟这种不顾生死的打法,出奇出快,看着热血沸腾,听着跌宕起伏,但前提是胜。
【我们Judy算是打上瘾来了啊,胜一场自然得趁着势头猛继续啊。
他又盯上了吴杰、平安的军队,双方对战的地点在藁城,对战的关键时刻,战场上又刮起来大风,南军的将领平安甚至被大风从瞭望台摔到地上,这还打什么啊?
南军的心态都要打崩了,不是一次两次,从靖难起兵算起,关键时刻的大风都已经三次了:白沟河战役、夹河战役和藁城之战。
不过这里面也不要全部归咎于运气,谁知道不是实力呢?
不得不说,行军打仗还真不是莽着脑袋干的事情,这天文地理都得要会一点,不然瞧瞧燕王这仗打得,啧啧……】
其他武将:我们也想打这么有排面的仗,可别说是天文地理,就是兵书都读不懂,这不是在为难人嘛。
其他的名将有自己的一套打仗方法,不至于动摇,但也确实对燕王的运气或是实力惊叹。
他们是不想借天时吗?
但天时这玩意又不是想借就能借的,就说大风,你哪怕是想要借东风,老天爷不赏脸能怎么办?
你是借天时,又不是造天时。
刘秀:我感觉这个朱棣能和我比一比啊,怎么他就没那奇奇怪怪的称号?
林书:你还真别说,他还真有,风之导师,洋不洋气?
【朱棣和建文帝打仗局势还真是瞬息万变啊,如同飓风一般叫人始料不及。
这次打败显然南军这边形势不好啊,又被北军一步步的扩张,建文帝稍微有点慌啊,他又把黄子澄和齐泰贬了。
嗯,当然暗地里还是要两人募兵,然后明面上用这个处置取换和他四叔讲和。
咱先不说这个儿戏的程度,朱棣自然看出来他的打算,立马诉说自己的委屈,同时表示不会罢兵。
建文帝身边的文臣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剩下来个方孝孺,这也是个大人物,大家请记住名字啊,出了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
方孝孺?
朱元璋不理解这个人有什么出名的,还是文臣,又说是馊主意,自相矛盾啊。
明清后期的人脸色古怪,只能说天幕果然一肚子坏水。
【方孝孺建议辽东军向关西和盛庸的军队进攻北平,问题是盛庸他们被朱棣打残了,已经没有和野战的实力,接到诏书又不能不动,只好派骑兵骚扰北平到大名的粮道。
这下子可是给朱棣惹毛了,直接把使者扣下,带着兵马呼了过去,把南军的运粮船给烧了,这下子德州的南军已经沦落到饿肚子的地步。
方孝孺的计划一下子胎死腹中。】
不是都要和谈了吗?
你就算是假模假样,好歹等你实力起来了再说啊,这会儿取夹击,自家的兵都得饿肚子。
【朱棣表示他对大侄子和谈的方案不赞成,便叫朝廷使者带回去他的要求。
文邹邹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