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底层百姓吧,不然反应也不会这么大。】
说来都荒唐和不可思议,但就是结束得如此猝不及防。
都以为是司马光他们作为主力军的功劳,但谁能料到居然是这么个发展呢?
司马光他们肯定是下了功夫的,但直接引爆宋神宗的那根引线居然是一幅流民图。
反对派:官家你早说嘛,我们早就给你画了。
宋神宗这边安静的可怕,一群人甚至都需要刻意控制呼吸声,害怕被卷入到漩涡中。
宋神宗:“……”
我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要我来面对如此尴尬的场景?
日后我还如何和介甫君臣得宜啊?
介甫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就心生芥蒂不愿意干活了吧?
宋神宗得心理活动堪称丰富,不过王安石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有些茫然,结束得太过突兀,叫他有种踩不到实地的空虚。
【一直到熙宁八年王安石才再度拜相,可已经没办法了。
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吕惠卿等人也开始显现嘴脸,新法已经无法再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王安石便开始主动请辞,他不想再继续了。
后来长子病逝,更是叫王安石心痛,十月,便将宰相职位辞了,离开京城。
王安石最后隐退在江宁,对了,他在这里还和苏轼等人成为朋友,。
命运啊,就是这么奇妙,苏轼指着王安石鼻子骂还被贬官的时候,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会因为赞成他的新法又被贬官,还能和王安石坐下来喝酒作诗。】
苏轼脸色都青了。不过没出言反驳。
虽然王安石瞧着是臭脾气,但看在他一颗心却是没坏心思的份上,就不骂了吧。
论骂人,王安石是比不过他的。
【宋神宗后来还专门给他题了字,听说他身体不好就派御医来,这一对君臣啊,走到后面也不能完全说是宋神宗的错。
他犹豫多虑,王安石真就一点都没有当人臣子的觉悟。
宋哲宗继位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我对女子垂帘听政是没意见的,像是宋朝的刘娥就很欣赏,恨不得他多点吕武之风,干脆夺位更加期待。
毕竟左右在老赵家的男人手里折腾成那个鬼样子,再如何总不能比他们更差吧。】
刘娥:突然觉得很有道理。
其他人:你不要老师挑唆。
【但高滔滔我不喜欢,我都不太明白她对新法的厌恶是从何而来。
从宋神宗开始,便一直哭诉王安石得罪上天遭降罪,宋哲宗上位拜王安石为司空,高滔滔立马就把司马光弄出来,还全面废除新法。
难不成当初新法实施的时候,王安石把高家的祖坟挖了?
不至于吧。】
宋哲宗没想到这里面还有他皇后的事情。
而且,他死了以后,怎么就直接变了一副嘴脸呢?
听着压根没把他儿子放在眼里啊,他儿子前面拜王安石为司空,转过身你就这么打脸?
【宋哲宗没亲政之前受高滔滔和司马光压制,其实两人要是能把大宋治理好,压制就压制吧,但可惜没这个才能。
司马光的君子名声太大,大到他后来出任宰相时都觉得大宋有救了。
但没想到的是,王安石在元佑元年四月去世,司马光在元佑元年九月去世,啥事都没干成。
不,还是干了的,他把新法废了。
我对司马光从头到尾的意见都在,你真就只废不兴啊?
不是说不能废,但你好歹拿出解决措施啊,一切恢复原样?】
呃,听着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去世时间,众人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点什么。
安慰…好像也不太合适。
只是,俩人当了一辈子的死敌,去世的时间也是巧啊。
【王安石变法本身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就像是司马光一开始就指出来的,在新法的执行过程必定会出现偏移。
但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减少甚至是避免,而不是一刀切的把不执行。
像是青苗法,在设计上面是能降低利息,但只要有合约就一定会有纠纷,以往官府扮演的是中间角色,先不说官府有没有收人银子偏帮,但传统意义上是如此。
可一旦合约的双方变成百姓和官府,百姓哪怕是觉得不公,连明面上伸冤的人都找不到。
再就是绩效问题,一旦把官员考核和绩效挂钩,那么为了收到足够的利息钱,就一定会出现强硬摊派,叫本来没有贷款需求的人家贷款。】
这也是个大问题啊,青苗法本身还真不错,但实行过程要求太难了。
良莠不齐的基层官员叫人脑袋大。
还有人诧异,没想到居然还能听到天幕赞同司马光。
王安石思考着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单单是青苗法,任何法令基层执行都成了大问题。
【后来司马光对于新法都是统统废除,当时和王安石唱反调的苏轼、范纯仁都表达了反对。
起码,和差役法相比,免役法是不应当废除的,其中又以苏轼反对最为强烈。
但司马光不听啊,其实他拗起来也没好到哪里去,苏轼那张嘴啊,也是个不饶人的,直接骂‘司马牛’。
嗯,要不说他前后反差那么大没人骂他墙头草呢,因为他嘴巴实在管不住,谁都得罪,不存在讨好。】
苏轼:我这就有点尴尬了啊。
他现在还没和司马光闹翻呢,虽然以后应该也很难发展出什么情谊。
【免役法经过周全的衡量和考虑,哪怕是南宋清算王安石激烈的很,也照样用人家的法啊。
不知道有什么脸面清算,南宋存在感真不高,就一个开国的赵构,已经后来的崖山之战。】
其实天幕更想说的是,你清算王安石干什么啊?
其他人也不太能理解,但想到一边骂又一边用的场景,多多少少有些微妙。
【评价王安石的话,哪怕宋神宗没有支持他到底,但王安石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难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