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两个看起来最难搞的人搞定了,剩下一个十岁的幼皇帝,张居正应付起来好似没有问题了,但有点马后炮的意思,等到他身亡后种种,证明反而是听着最容易搞定的人出了问题。
这就是托孤大臣、辅政大臣的悲哀,不是造反就是被清算,能全身而退的人少之又少。
神宗虽然只有十岁,但皇帝的十岁和普通人没得比,他懵懵懂懂的明白他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但现在权力却不在自己手里。
张居正被称呼为最有权力的读书人,他当权的那十年,是首辅,是独裁者,是国家权力真正的支配者。
神宗倒是和他爷爷比较像,但现在离他长大还远得很,咱们的首辅大人还是能威风好几年日子,该死的时候就死嘛,想开一点就好。】
呃,这种事情应该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想开的吧。
按照张居正的人设,也不是那种我不如谁入地狱的慈悲舍身之人,要他享受权力后就安安分分的去死,还得带累家人,不太可能。
其他人稍微代入自己,发现还挺好代入的,不用考虑张居正会有什么圣人精神。
除了他们,还有一批托孤大臣就很慌啊,更慌的是什么都没法做。
真以为造反光靠一张嘴啊,古往今来,政变的次数多了去了,但不是王朝末年靠造反上位的能有几个啊。
李世民&朱棣:我们默默不说话。
【不管别的,张居正总算是把这个国家的政权放到手里了,这也是他和其它变法者的不同,多多少少还有个皇帝作为搭档,可张居正没有。
他入手的点是纪纲。
张居正认为从嘉靖的混乱开始,一直持续到隆庆的混斗,都是因为纪纲不振。
然后,他开始考察官员了,张居正请旨京察,五品以下吏部、督察院共同考察,四品以上自陈。
虽然肯定还是会有很大的水分,但里面以言干政的人确实去了几个。
张居正选拔人才的标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
我其实很多时候不太理解,他这个标准没问题吧,但为什么哪怕是到了万历五年还是有人说他刚愎自用呢?】
你问我,我问谁啊?
左右言语纷扰不过是小手段而已。
【张居正前面的几十年没白磨,加上徐阶这个老师傅真是给他亲自演示了一遍什么叫做忍耐,所以哪怕是政务一片繁杂,他也还是忍耐忍耐再忍耐。
七月份举行京察,九月份下葬穆宗,然后又马不停蹄赶到下一个地方视察山川形势。
张居正到这里还都没开始正式动作,一般的大臣也都期待着他的大政,若是首辅外加托孤大臣上位没有任何动作,那才是奇怪。
只是吧,一般的大臣都是儒臣,他们希望张居正做圣人。
呃…我只能说,可以继续希望希望。】
旁人听着可笑,万历的臣子就心碎啦。
为什么老天就这么不待见他们?
前面听了张居正的发迹隐忍的几十年,便明白这个人和他们认知的君子不同,但亲自被打破美梦还是免不了心痛。
【这些文臣挺搞笑的,他们推崇的是像是建文帝那般,哪怕他叔叔都打过来了,还在和方孝孺他们周礼制度。
哪怕是失败了,还是不死心,觉得肯定是那会战乱的缘故,可现在太平盛世啊,搞一搞没关系的嘛。
唉…果然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张居正不在意他们,变法终究逃不过富国强兵,一个个在那和他谈尧舜,这不是扯嘛。】
朱元璋都觉得这些人真的好唧唧歪歪,几十年都没听到什么正事,好不容易上位了还得和这群人吵。
他想不通,现在大明的文臣看着也不是那么一副狂妄迂腐啰嗦贪污样啊。
底下的臣子:因为您举大刀的速度也不像后面皇帝那么唧唧歪歪。
【富国是中间过程,强兵是最后的终极目标,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钱还是别说话了,画大饼是没办法提供持续动力的。
那么张居正要做什么就很明显了。
当然,边防大事也不能不放在心上,南边有倭寇,北边有鞑靼,但张居正精力有限,暂时只能将重点放在北方,不然到时候城破了,还搞什么政治,全部跑命算了。】
【张居正在边防上的部署,是随时具备出击的能力。
他的想法有些分而灭之,但更多是守势,而不是主动出击。
利用一切可寻的机会分裂北方,让他们成为散漫的部落,而不是一个整体。】
虽然很有道理,但对于朱棣而言还是很不爽。
按照他的想法,全部打死才是正法。
朱高炽对于他爹的战意和跃跃欲试不搭腔,打仗不要钱啊!
而且他怕把他爹放出去,收回来会是一个大问题,天高皇帝远,他爹本来就是皇帝,谁都没法管他。
除了已经在地底下的皇爷爷复生踢翻棺材板。
但就他了解,到时候怕是草原会出现两个暴龙,光是想想都两眼一黑的程度。
【万历元年六月,张居正上书请随时考成。
张居正之前都是把祖宗之法遵循放在嘴边,但要说到创制,那么就只有考成。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各个衙门分置三本账簿。
一本记载一切内容,包括发文、章程、计划等,这一本叫做底册;
这一本肯定有许多无关紧要的内容,就是那些例行公事没有考察价值的删除,作为另外两本。
这两本里面一本送到各个部门作为备注,做完一件事就打一个勾勾,长时间没有完成的积留需要在上奏等待处理;
另一本则是送往内阁考察。】
总算是听到一点大佬关心的内容了,只不过,这听起来还是繁琐。
但政务积压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政令可以说就是浪费纸墨。
从一个衙门出来送进另一个衙门批示,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公文旅行,再进入最终的衙门封存,结束繁琐又无用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