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千树手札(2 / 3)

做到如此地步!

【你明知那帮王八蛋想要利用你,为何,】扼腕叹息,郁闷,却又无可奈何

\\\\

阿菡的选择是什么?

抛弃真结局的前提下,她去见地藏王那一段,地藏王说:【众生之所以轮回六道,爱为其根本,而贪欲助生爱染。能令众生生死相续不止。】【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意思就是说,三界六道众生轮回,爱欲才是根本原因。由于有了各种欲望,助长发动谈爱之性,因此能让众生生死相续不断轮回。

佛说:世间一些事物,是遵循因缘法则的,因缘和合而聚在一起,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都要分散开。因缘和合而构成了世界,因缘和合也生出了世间的万物,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

这段话大概就是说,因为你的爱(贪欲)助长了阿释密达的。只要他心中这份念头,不被掐断,你俩之间的这段缘,掐不断,你俩注定永不解脱。

地藏王这么说,意思很直接了,你俩这场劫,一方不停止心中的念头,另一方也不会停止。从此以往,你俩只会越陷越深,你是神鸟,寿命非常长,但是阿释密达现在已经进入轮回了。这场缘不断,你和他的劫数就无法停止,阿释密达就永远永远无法于六道轮回里解脱。

阿菡也就是想通这点后,才打算切断和阿释密达之间的缘。

本来就是她做错事,才让阿释密达受那么大的罪。既然如此,那让她来切断这场缘分,确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她那会儿一直不知道怎么切,所以在面对敖宁(杨戬)的提问时,回答自己不知道。

\\\\

接下来是放河灯这段,这段我想的是张智霖和张智尧演的《陆小凤传奇》里的一段镜头。这段在B站上有个剪辑,名字叫做《世间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浪子给瞎子数河灯》

我很喜欢这个场景,早在这篇文初步立项时,就想好要把这个场景写进去。

阿释密达换衣服,没有像在大雷音寺穿衲衣,没有穿自己的圣衣。也就代表,此时的他就是真正的他,他不再是大雷音寺的和尚,不是以前的苦行僧,不再是雅典娜的圣斗士。

和原故事线不同的是,if线的他明知结局的前提下,对阿菡动了两次心。所以他才会不假思索地换上那件衣服,抛下圣斗士和佛教的一切,像是一对平凡的小情侣那样,一起牵手放河灯、数河灯。

我跟我朋友说,这段太暧昧了。放在古代的环境下,男女双方约着出来看灯会或者放河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天哪!太浪漫了。

所以这段,与其说是阿释密达在帮阿菡圆梦,不如说是在成全他自己。

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女儿国国王,那句“若有来世”已经足以证明唐僧心底那些还没开始就被斩断的情愫。

一场只有你我才知道的幻梦【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你蓄起了长发,我们一起慢慢变老。可是,你并不快乐】

还有就是,放河灯的意思代表: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阿菡就是在数完河灯后,愈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才会在最后假结局里,以最决绝的方式,切断彼此之间的缘。

为什么说她决绝?

她骗三个小孩,说什么凤凰涅槃,但她又不是凤凰,献祭一切后的结局就是灰飞烟灭。

那么联系上这些因素,来猜猜她究竟许了什么愿望吧。

\\\\

最后就是真结局啦哈哈。

前面说到过,写这个的时候,我借鉴了《天人五衰》中的一些桥段。虽然有些许相同,但结局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原著本多繁邦的结局,感兴趣的话,可以网上搜一搜,这里只提一下阿释密达这个结局的想法。

我写完假结局的时候,我整个人一直处于很emo的状态。但是在写完真结局的时候,我就感觉醍醐灌顶,整个人精神一下子就正常起来了。

比起be 或者he,我更想把这个故事成为TE,也就是true end。

地藏菩萨问了三个问题,直接颠覆阿释密达所有的世界观,让他怀疑起阿菡的存在,以及自身意识的存在。

对于成佛这个东西,通俗解释是,大彻大悟,放下心中所想,一切的一切化为无。

我认为说是跳脱这个环境,不如说是认知上的改变。就像动物园怪谈那样,你认为那个东西存在,那他就会一步一步加深你心里的精神污染,从而被同化。你认为他不存在,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跑路。

每个人的精神想法受这个世界的影响,而变多变少。假如说,某些人感情充沛,那就是50%或者80%,感情淡漠点,那就是20%30%。

佛教就是把这一切的念头清到0%。

也就是文中提到几次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全诗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通俗意思不用讲,我只说我个人的理解。

菩提明镜指的是你个人的一些念头,你知道有些念头是善有些念头是恶,所以你得常常打扫,不然就会出事。

但在佛教里,菩提和明镜本来就在存在啊!念头本来就存在啊!我不去想,我不去思考,我怎么知道这是善是恶呢?我一去思考了,这不就真的有善恶之分了吗?那我不思考,我不打扫,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成佛就是要大彻大悟,放下心中所有所思所想,这样才能脱离六道轮回,存在于大千世界,存在于过去现实和未来。

既然如此,如果本来就没有菩提和明镜,那我还有擦拭打扫的必要吗?

如果觉得有必要,那就是落入了俗套,你依旧认为心中的念头有这样那样的区别(善恶只是一个大范围)

而菩萨为什么不是佛?就是因为他们心存执念,希望拯救世人,就像地藏菩萨,他就是想着拯救所有地狱中的魂灵,才无法成佛。

由此,会引申出来一个问题,最后的文段里,阿释密达遇见的都是佛教人,是佛教人提点他,“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