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没有猜错,那天晚上,项上金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出逃,如同丧家之犬,逃回潘洲,此时剩下的人马已不足三千。
见此情景,索麦隆是大吃一惊。
两天前的一个晚上,他让一名大将,带着两千金兵,准备偷袭大北朝水兵的营寨,想将罕莫大给救回来,没想到前往偷袭的人一个都没回来,估计是全军覆没了。
他正为此事恼火,就见到项上金打了败仗,带着残兵败将回来了。
在问明情况之后,索麦隆大怒,如果在两军阵前战败,情有可愿,可你是在睡觉时,大北朝的军队从地道里进入城中,攻破城池。
挖地道通入城中,那个动静是非常大的,你项上金竟然一点也不知道,两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三千人马,你还有脸回来。
“来人,将项上金推出去斩首。”索麦隆暴跳如雷。
众人大吃一惊,赶紧上前给项上金求情。
“大帅息怒,此时正是用人之际,斩首大将,对自己的大军不利。
请大帅手下留情,留项上金一条性命,让他戴罪立功。”
其实,索麦隆并不想杀项上金,他只是做做样子,吓唬其他大将,如果再出现办事不力者,将军法处置。
“项上金,丢失梅林,大军就失去对大北朝这块富裕之地的控制,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将梅林夺回,现在就是将你斩了,也于事无补。
要不是众将官为你求情,本帅将定斩不饶,希望你好自为之,退下吧。”
“多谢大帅不杀之恩。”项上金跪地谢恩。
索麦隆也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仅几天的时间,金兵处处失利,人马损失过半,再这样下去,自己必败无疑。
他让项上金讲述丢失梅林具体情况,果不出他的所料,又是那个李广。
之前,自己得力的干将吕闯前往陵州,还没有到达,就遭遇李广的一把大火,基本上是全军覆没。
还有自己的先锋罕莫大,在追赶潘洲湖水兵时,又遇到李广,钻进了他布置好的四门兜底阵,一万多将士不是被杀死,就是做了俘虏。
这次梅林失守,又与这个李广有关,自己行军打仗多年,从来没有这么窝囊过。
这个李广到底是何人,怎么这么厉害,看样子自己不是他的对手。
“你们知道李广是什么人,他有什么背景。”索麦隆开口问道。
项上金想了一会儿开口道:“当初我与孟良交战,正准备活捉他时,李广催马赶到,他称呼孟良为父帅,该不会是孟良的儿子吧。”
索麦隆一听,摇了摇头,开口道:
“不可能,孟良来自南刹古堡,是个地地道道的南莽,而李广是从京城赶来的,怎么可能是他的儿子。
你们密切关注李广的动向,发现情况立即向我汇报。”
“遵命,大帅。”
李广在水兵大营停留一夜,次日清晨,他与岳恒带着一万人马,加上孟良的两万藤甲兵,浩浩荡荡,向石台进发。
石台城在潘洲的西部,位于大山边缘,距离潘洲有两天的路程。
这是一个古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大北朝最古老的城池之一,文化和历史底蕴深厚。
李广一边行军,一边考虑如何拿下这座古城,这可是大北朝的宝贝,一定不能被破坏。
可一旦攻打城池,很难说不对石台城造成破坏,攻打梅林城可以采用挖地道的方式,可夺取石台城就不能采取这种方式了。
像石台这座古城,一旦在城下挖一条地道,肯定会对古城墙造成伤害,李广是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
如何夺取石台城,到时候看情况再说,无论如何,也不能破坏这座古城。
两天之后,三万大军来到石台城,在距离石台城三里远的地方,扎下大营。
镇守石台是金国大将柯登,此人功夫不错,精通谋略,在金国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此次侵犯大北朝,金国派出了最强阵容 ,拿出来的都是金国压箱底人物。
与其他城池一样,石台城内的老百姓早已跑光,城内全是金兵。
城内到处都是古迹,不知道这些古迹有没有遭到破坏。
城外驻扎大军,城内的金兵立即不安起来,估计他们已经知道梅林失守,开始加大城池防守力度。
营寨扎好后,李广并没有立即上前叫阵,而是带着几个人围着石台城察看起来。
石台城并不大,依山而建,大量的山泉汇成一条小河,穿城而过,李广点了点头,他似乎找到一个消灭城中金兵的办法。
几人围着城墙继续察看,城墙上巡逻的金兵见状,非常紧张,他们手拿弓箭,严阵以待。
李广几人没有理睬他们,围着城墙继续察看,在西边城墙,也就是靠山的那一面,城墙上爬满了藤条。
有些是上百年的古藤,又粗又长,一直生长到城墙的顶端,经过数百年的生长,已经嵌入墙体,与城墙混为一体。
孟良见到城墙上的这些藤条,立即大笑起来。
“这些藤条对藤甲兵来说,就是攻城的云梯,攻入城中,易于翻掌。”
李广点了点头,这些长在城墙上的藤条,在其他人看来,只是一些普通植物,而在藤甲兵的眼里,那就是一个个登城的梯子。
这样一来,攻入城中的办法又多了一个选项,到时候将视具体情况而定。
回到军营,李广挑选了两名身材矮小的藤甲兵,让他们扮成普通的老百姓,在黄昏的时候,从藤条上爬上城墙,然后潜入城中。
进城之后,察看城中的地形,看看城中有没有隐藏伏兵的地方。
两个藤甲兵领命而去,李广接下来与众人继续议事。
直到天完全黑了下来,两个藤甲兵才赶了回来,李广立即向他们询问在城内看到的情况。
藤甲兵告诉李广,他们沿着藤条爬上城墙,趁巡逻的金兵不注意,潜入城中。
城中没有发现老百姓,全是金兵,他们在城中没有搭建营寨,而是住在衙房和老百姓的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