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罪业一定引生痛苦的果报。所有感到逼迫压力的苦受,乃至於阿罗汉的相续之苦,都是罪业招感。我们解释一下,阿罗汉成就以后,还没有入灭之前,他的生命叫做「有余依涅盘」,这个涅盘还有剩余的色身。这时阿罗汉如果吃坏了肚子,也会肚子痛。舍利弗尊者,在佛陀讲经时,肚子痛就不能过来。他有时也会中暑。这种生命相续还存在一时的痛苦,也是由於过去生的罪业所招感,不是今生做的,可能是前生造的。所以说,从善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无有是处。所有的痛苦都跟别人没有关系,都是自己的业力,别人只是个助缘,把痛苦激发出来而已。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的,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刺激,一个助缘把它激发出来而已。
《宝鬘论》上说,一切的痛苦乃至堕落到三恶道都是由罪业所招感;而善业招感善趣,生起一切的安乐。这个地方是说明痛苦是由罪业而来,快乐是从善业而来。
我们看第四段的结论。痛苦快乐不是无因生,苦乐不可能没有因缘而生起。不是自性生,它不会自己生起;,也不是大梵天给我们的──这种是不顺因生。是为善、恶的业力,产生苦、乐的果报。所以,苦乐的种种差别,是从善恶两种业力的差别所变现出来,一点都不可能错乱,是各别各别生起的,这是一个总结。
最后结劝。一个菩萨能够对於业果的自性产生决定的理解,明了这种三世两重因果的道理,乃至於业果决定,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是绝对不会错乱的,是没有欺诳的,这是佛弟子所有正见的基础,也是一切修习善法的根本。
我们修善跟慈善家不太一样。慈善家修善,不一定从觉悟的心发动出来,他可能是一时的恻隐之心。看到这位众生很可怜,把他救起来,这种业力不会太重,因为没有道的引导。所以慈善家要造出一个强大的善业很难,因为他是凭着感觉生起的。所有佛弟子所发动的善业只有一种情况:从觉悟的内心发动出来,一定有道法的引导。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时有很多护法居士,最重要的一位大护法,叫须达长者。须达长者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而且非常喜欢布施一些贫穷孤独的老人,所以他又叫做给孤独长者。他有七个儿子,前面六个儿子都结婚了,他特别疼爱小儿子,所以对小儿子的婚姻特别重视。他找很多人去打听。后来打听到在隔壁的国家,就是王舍城,有一位女众非常的庄严,而且具足了德行,也生长在大富贵的家庭。须达长者就带着侍从,到王舍城去提亲。亲家也听过须达长者的名号,很恭敬地安排他在客房住下来。
到黄昏时,须达长者看到花园里面很多人忙来忙去,准备很多的饭菜。须达长者就问旁边的人,说:「你们在忙什么呢?」那人说:「我们家主人明天要请佛陀来供养。」须达长者问:「佛陀是什么样的呢?」那人就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无量的功德庄严。」根据经论上描述,须达长者听到佛陀的功德庄严以后,全身的毫毛就竖立起来,起了大欢喜,可见这个人善根深厚。到了晚上,大家睡觉了,须达长者就控制不住,想要赶快去见佛陀,不能等到明天了。於是中夜时离开了亲家的住处,夜访佛陀。大智慧的佛陀知道须达长者要来,就在那边等他。他一来,佛陀先放大光明,须达长者看到佛陀,立即跪了下去。佛陀跟他讲四谛法门,他当下就证得初果。
证得初果以后,须达长者对於佛法僧戒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叫四不坏信。他觉得明天的宴会不用参加了,隔天一早,急急忙忙地带着侍从回去了。他觉得应该要在舍卫国建一处道场来供养佛陀。
但是,佛陀的僧团是很庞大的,有一千两百个比丘。他打听哪儿可建道场,结果在舍卫国果然找到好地方,一座花园。这座花园是波斯匿王的太子的,叫只陀太子。他刚开始不想卖,但是他想,这个长者不能得罪。他就问:「你为什么买这座花园?」须达长者说:「我要供养佛陀,还有他的僧众。我准备盖很多的僧寮及一间讲堂,请佛陀来常住讲经。」只陀太子一听,这是好事。他拒绝也不是,答应也不是,只好出一个难题。他说:「你如果能够用黄金把我的花园全部铺满,我就把花园卖给你。」须达长者说:「好,一言为定!」只陀太子说:「不行啊,我跟你开玩笑的。」须达长者说:「你是今日的太子,明日的君王,能有戏言吗?」只陀太子没办法,只好卖给他。只陀太子说:「你用黄金铺地,那树算我的。」所以叫做只树(只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就这样来的。
经论上讲,须达长者买下地以后,用大象运了很多黄金去铺地,还盖房子当僧众寮房、殿堂。快要盖好时,他所有的钱都花光了,穷到连饭都没得吃了,就是古人说的揭不开锅了。那怎么办呢?他毕竟以前是有钱人家,在库房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檀香的米桶,就拿这个米桶去换一点钱,大家煮了一锅饭准备要吃。
正要吃时,目犍连尊者来托钵了。一个初果的圣人,对於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的胜解是不可破坏的。我们一般人会受果报影响,而须达长者完全安住在道法。他说:「把饭切一半,供养目犍连尊者。」剩下的一半,一家人就准备凑合着吃。这时,舍利弗尊者来了。这就面临抉择了:是重视果报,还是重视业因?长者说:「再切一半供养舍利弗尊者。」
剩下四分之一要吃时,佛陀亲自来了。长者说:「罢了!我们今天就饿肚子吧。」於是须达长者就亲自拿着这个四分之一的饭团,跑到佛前跪下去供养,佛陀慈悲地接受了。接受以后,经论上说,佛陀讲了四句偈:「自今以后,罪灭福生,永恒富饶,无复匮乏。」他说:你现在的布施,把过去生剩下的最后一个悭贪的业给消掉了,在你未来的生命、在你成佛之前,你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永恒富饶;即便你还没有成佛,生命里已经没有「贫穷」这两个字了。
诸位!我们应该知道,佛陀讲话,他要么不讲,保持默然;他一讲话,这件事情就不能改变,叫「金口」。他只要为一个人授记,这件事情就没有改变的余地了。佛陀说,琉璃王七日必死,不可能改变了,一定要死的,七日,即使坐船跑到海边都没有用。所以,这个故事有什么启示呢?就是善业决定招感安乐的果报。
这个地方问题来了,因果是隔代受报的。比方说,有些人吃素,身体不好,就怪罪吃素,说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