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女生耽美>暮年晚景> 第十八章 燕归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章 燕归来(3 / 4)

气来,而且精神上也累!——一辈子的贷款啥时能还完?一旦找不到工作,没有了收入,生活都难维持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初步入世的年轻人极易丧失斗志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想想都可怕。”

“这就涉及现代教育问题,在学校时早已听不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声音了。又没有经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考验,她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没付出过辛苦,看到的也都是吃不愁穿不愁,错误地认为社会本应该就是这样美好。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离开了父母一切都得自己动手。一旦遇到困难,便束手无措无力应对,有的被困难击倒一蹶不振就地躺平。他们没有单位,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人关怀。你想想,连生活都无法维继,还谈什么生孩子、奋斗哇!”白天明停了一下,继续说,“现在是最好的日子不假,现在是最好的生活也没错,可是,不要忘记‘节衣缩食’的日子不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她也许就在我们的身边偷偷地看着我们,伺机卷土重来,让你措手不及。怎样才能让你积极应对这种局面?唯有从小时候就养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这是毛泽东时代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是使我们立于生活不败之地的定海神针。我应该感谢我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吃不饱,可也饿不死。婆婆丁小根蒜成了饭桌上的家常菜,百吃不厌。现在七十多岁,每年春夏都不忘到乡下去挖野菜。这种生活看似艰苦却充满了乐趣。七十多岁牙齿好胃口都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日行七八十里路抬腿就走,没犯过愁没费过劲儿!你说,人生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儿女让你省心,自己晚年有个好身体,自己少遭罪,给儿女少添麻烦吗?”

“哥,我吃饭没有好吃的咽不下去,去年检查出脑血管后,猪肉不吃了,现在只吃鸭肉鹅肉。”

“吃饭也是一种习惯,需要养成。我现在对苞米面大饼子、苞米面糊糊汤仍然兴趣不减。不是说狂话苞米面大饼子发好了,婆婆丁小根蒜蘸大酱,白面饺子不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吃惯了粗食儿过惯了苦日子,对生活自然有另一番理解。从来不和别人攀比,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咱家的日子比五姑家的日子可就差的多了,人家不挨饿不说,常年有钱花;大姨家也是,全家十多口人,不挨饿不说,没听说东家讨西家借。在那艰苦的年代里过得也不错。就咱家落后,五姑和大姨都说妈不会过。那时我已经初一二了,对家庭社会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心底里也默认了五姑和大姨的说辞,但是,不怨妈。总看到的是自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强,而不是和五姑家大姨家去比。母亲常说,‘就是五姑家和大姨家有底儿。人家是中农,土改时没挨着分!俗话说,船破有底底破有帮帮破还有七十二个钉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并不完全赞同妈的说法,说实话,我的感觉是中农都比贫下中农会过日子。他们考虑的要长,不像妈,孩子们一哝叽,就贴一圈黄面大饼子、做一顿高粱米干饭。孩子们是高兴了,却埋下了明年五月挨饿的隐患。万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弊就有一利,咱家的穷困生活却让我养成了‘吃糠咽菜’毫不畏惧的吃苦精神,也学会了节俭过日子的好习惯。后来,自己成家立业自己说了算。你嫂子也基本听我的。我不会把兜里的10元钱花光。居家过日子一是节俭二是计划,不能寅吃卯粮更不能拆了东墙补西墙!

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里日子过的好坏,父母亲起着决定性作用。母亲太溺爱孩子了,真是有求必应。可是小孩子懂啥?他才不管未来挨饿不挨饿呢!他只要求好吃满足眼前的口福就行。将来挨饿的责任它既不会考虑也不会承担,孩子哭找他娘,这个道理谁都明白,可在实践中自觉认识自觉应用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母亲对待困难的唯一办法,母亲的这一观点对我的影响颇深。她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是,总能看到前途,不自卑不颓废,天无绝人之路,困难终将过去,好日子终将到来;消极的是有《等》的思想,对冲了主动出击克服困难背水一战的思想。把希望推到了‘山前’,把困难留给了未来。这在孩子们那里还问题不大,可是在母亲父亲那里可就事大了,几乎年年五月等着返销粮。成了我家生活的一条轨迹。

奶奶活着时常说:‘越呆越懒越吃越馋。’这话一点不假。好吃好喝换不来‘吃苦耐劳积极向上’。不能说吃了好的就干劲儿冲天气冲霄汉;相反,吃馋了呆懒了,咽不下粗茶淡饭,下巴颏挂着大饼还是饿死了(懒虫的故事)。‘馋’和‘懒’是一对双胞胎,是一对儿相同性别的双胞胎,他们是兄弟或者是姐妹,而非龙凤胎的一男一女。‘馋懒’是有惰性惯性的,没有强大的理智意志力或者强大的外部力量阻止是不会改变的。一旦养成,想改正可就难了。人和事都是一样,往好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走下坡路却是非常容易。日子往好过不容易往糟了过却是易如反掌。奶奶说,日子不怕穷就怕馋和懒。坐吃山空只是时间的事。所谓‘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受了穷’只是强调了算计、计划的重要性。并不是‘吃喝’的遮羞布挡箭牌!对于好吃好喝的人来说,这就是个伪命题。馋和懒培养不出《美食家和吃苦耐劳》;一个大枣一片敏姜只能鼓舞一时刺激不出持久,更不能培养出一贯。生产队我是亲身亲历,长达十年之久。现在想来,我对它还是不能忘怀。原因并不是恋旧,而是它确确实实给我带来了好处。①一条活。你只需想着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就行。啥时种、啥时铲蹚、啥时秋收不用你管。特别是我们这些不会摆弄牲口的不用担心蹚地拉地等动用牲口的劳作。②虽然穷些却有依靠。看病——卫生所。医疗条件虽差赤脚医生技术水平也不高。但是,大人孩子有病让他们看病放心。一次看病块八毛钱。实在看不了的病到城里大医院没钱一张贫下中农介绍信就可住院。那时也没有彩超CT,等现代医疗设备,但医生看病很认真,既不夸大病情也不敷衍了事。那时,乡下人的心地也纯洁,不到万不得已非治不可的地步也不会去医院。③人们的经济水平差不多,没有多少人往钱上用劲,也没感觉到钱有多么重要。那时,城里城外没听说有商品房,乡下人结婚盖房子,申请一块房场,拉几车黄土、托两天土坯,生产队社员集体帮两天的工,房子自然盖起来了。没费多大的劲。当然,那时的房子是低质量的,但是,很实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