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元山走后,丁勇打电话把朱兆文叫了过来。
在这个争名逐利的人世间,社会上那群乌合之众,通常只喜欢干两件事:要么锦上添花,要么落井下石,
这是丁勇历经大灾大难之后才总结出来的教训。
但丁勇也很庆幸,庆幸丁家被撵出政治舞台之后,这世上还有一个人会为丁家鞍前马后地四处奔忙。
这个人便是昔日荣盛集团的前高管,朱兆文。
丁勇把朱兆文视为唯一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他对朱兆文说:“既然陈长安在历次斗争中都是把法律当自己的后台,我们也可以效仿。”
“陈长安那个人不贪钱财、不近女色,没法抓他的把柄。”
朱兆文以为丁勇是想对陈长安动手。
丁勇纠正道:“我不是要搞陈长安。”
“不搞陈长安?”
朱兆文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心想你放下华尔街的一切,漂洋过海回国,不就是为了替丁家复仇?
曾经的丁勇,确实如朱兆文所想的这样。
但现在。
丁勇的心态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政商合作峰会结束之后,陈长安夹着尾巴当孙子,每天什么事都不管,任由肖元山等人不计成本地清除异己。
周牧白的青楼工程,被责令停工检查。
受此影响。
原本已经签下合作协议的那些企业,现在也都在观望。原因很简单,周牧白的青楼工程,是“文化走廊”的带头大哥。
大哥被打成残废,哪个小弟能撑得起“文化走廊”的旗帜?
不管是体育中心还是会展中心,亦或是博物园、歌剧院等工程,一个多月过去了,现在还是一片片荒地,一点动工的迹象都没有。
整条文化走廊,现在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归根结底。
各路投资者对“文化走廊”没信心,带头大哥一倒下,大家都不相信这种脱离民众层底需求的发展路线能挣钱。
照这个样子搞下去,吕州还走个屁的文旅路线?可以预见,吕州的未来就是死路一条。
这些日子,丁勇也仔细想了很多。
丁勇觉得身陷大狱的老父亲说得没错,吕州不能没有陈长安。
让吕州的经济腾飞,让400万老百姓脱贫致富。
这是老父亲的夙愿!
身为丁家的长子,在这件事情上必须做出取舍,绝不能让丁家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任人唾骂。
丁勇对朱兆文说:“政商合作峰会结束的那天,我把陈长安堵在地下室,打了他一拳,前仇旧怨一笔勾销。”
“你能想开就好。”
朱兆文端起红酒杯,笑呵呵地跟丁勇碰了个杯,其实他一直都不赞成找陈长这复仇。
朱兆文欣慰道:“老书记在任的时候,是个很有魄力、也很有担当的人。当初他既然不叫狙击手开枪,留下了陈长安,自然有他的考量。”
“我明白。”
丁勇浅尝一口红酒,仔细品咂着吕州政商两界变幻莫测的风云。
稍作沉思后。
丁勇又痛咬牙根,义愤填膺地说道:“我要把我丁家失去的尊严,全部捡回来!要让全吕州的老百姓都知道,我家老丁的功,大于过!”
“丁少,有事您只管吩咐。”
朱兆文这时也听明白了,丁勇这回是真想干一番大业。
丁勇毫不犹豫地评析:“不置可否,我家老丁也干过排除异己的事,但他的初心是为了集中权力搞发展。肖元山则不同。姓肖的排除异己,纯粹是为了打击报复!完全不顾吕州的经济与民生,这种人不能让他留在吕州主政。”
“在这件事情上,我建议你跟陈长安商量一下,可以携手合作。”
“那个怂包,气死我了,我不想提他。”
“这……”
“他要夹着尾巴当孙子,让他去当好了,正好让他瞧瞧,我丁家的人就算没有手握权柄,照样可以扶大厦于将倾之际!”
刚满三十岁的丁勇,已然有了三十而立的气场。
古人眼中的三十而立,是立身、立家、立业!而丁勇眼中的三十而立,是总结前三十年的人生教训,要立于不败之地。
丁勇从五岁开始,他老妈杨晓霞便开始跟他讲历史人物的传记。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典故就是“增灶破敌”,主角叫虞诩,东汉时期很有名的一代名臣。
这个故事出自于《资治通鉴》。
东汉时期。
西北地区的羌人,强势崛起,叛乱不断,严重威胁到大汉帝国的统治。
虞诩便向中郎将任尚提出建议:
“从兵法上来讲,弱者不去进攻强者,地上跑的不去撵天上飞的,这是自然之道。”
“羌人都是骑兵,来去如风,一天可以跑几百里。而我军都是泥腿子,靠着两条腿去战场上奔跑杀敌,怎么追得上人家?”
“就算我们有二十多万兵力,战线一拉长,一样赢不了。”
“我建议让士兵们都复员回家,让他们每个人捐一笔钱,集资买马。分摊下来,每20个人买一匹马,这样我们便有一万匹马。”“到时我们用一万骑兵去碾压敌军的数千骑兵!”
“这样做,既能减小战争的规模,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我军长驱直入、尾追截击,想不赢也不行。”
后来,中郎将任尚,把虞诩这条建议上报给朝廷。
朝廷采纳后。
把西北羌人干得屁滚尿流。
这个历史故事让丁勇领悟了两条战策:一、知己知彼很重要,不能盲目出击;二、要灵活运用手中的资源,不能死脑筋。
肖元山是外来的一把手,他身边的人马虽然不多,但身在高位!
等同于日行千里的骑兵。
而自己,虽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熟悉吕州环境,只要舍得砸钱,便可以调动很多社会资源。
可那些社会资源,就像屁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