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好的意见,姬逾从来不怀疑。但是他要自己去跟马总督谈,说:“这是挨骂的活,我去就行了,你别掺和。我就一个人,被人骂明奸也好、卖国贼也罢,谁认识谁啊。”
这二人的关系就是,妇好千依百顺,姬逾言听计从。因为姬逾知道,妇好总是无遗策的。妇好则是深知姬逾处处维护着她。
姬逾面见马总督,受到了热情地接待。他把朝廷的意思转达了,把妇好的看法用自己的话说了出来,让马总督考虑。马总督倒是没敢当面怒斥他。要知道,自从他接任辽北总督以来,明奸、倭国领事、朝廷亲倭政客不断来游说、施压,让其放弃抵抗。这些人都被他一一骂跑。有个买办稍有恐吓之意,脸上就被吐了一口浓痰。还有人抬出不抵抗的命令,被他用枪顶着脑袋骂了半天。
话不投机半句多,马总督以公务繁忙为由,送走姬逾。姬逾出门时,转身对马总督说:“马总督,无论你怎样选择,我和大祭司都会支持你的。有需要的话,可以去同林堂找我们。”马总督目送姬逾离开,重重地叹了口气。他知道姬逾最后一句是情真意切的。
其实,朝廷来的说客早就接触过他了,还暗示了朝廷希望和平解决辽北问题。朝廷的态度是压垮他抗倭决心的最后一根稻草。连朝廷都不支持,他的坚持还有什么意义?
大明开元32年1月,马绣方革去了包括林国光、王团长、吴旅长等一众心腹的职务,改编了军队。在倭军北境战区司令官板垣次郎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前往辽西省奉城参加和平谈判。姬逾和妇好混入了随同的军政人员之中。
所谓和平谈判,结果就是马绣方和张河蓬共治辽北省,马为巡抚,张为都指挥使;然后安排了几个倭人当大官。马绣方能够守住的底线就是倭军不能进入辽北,马绣方的部队和张河蓬的部队各占一半地盘。
谈判结束当晚,奉城附庸政府出面在迎宾馆安排了晚宴。宴席中间空出来,两边安排坐席。倭国军官一边,马绣方的人和张河蓬的人在同一边。倭明双方相对而坐。板垣和倭王都没有出席,扶方代表是一个参谋长。
倭人军官这一边,咿咿呀呀地载歌载舞,觥筹交错,好不热闹。马绣方一边的人则低头吃喝,默不作声。张河蓬一方的人低声说笑。
忽然,中央的歌姬舞姬撤走了,几个服务员抬了两张大长桌出来,铺上大长宣纸,还备好了文房四宝。那个鬼子参谋长站出来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顿。旁边的翻译说道:“本庄参谋长阁下说,年少之时对大夏文学略有涉猎,今天献丑向在座夏人讨教。”说完,翻译向参谋长鞠了个躬。
本庄开始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即席挥毫,一口气写完了一首诗。两个倭人军官举起宣纸,巡场一周,向众人展示书法。完毕,翻译大声念道:“征船暮入连天水,明月孤悬欲晓空。不学明王荒唐事,明治维新冲天起。”话毕,倭人军官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片叫好。张河蓬也跟着拍手称赞,手下的人跟着三三两两地鼓掌。
这首诗是一个古代的倭国皇帝写的,本庄巧改了最后一句。书法水平,在倭国怎么样不好说,在大明就是私塾先生的水平。
马绣方这边没有动静。他手摸光头,朝身后的人环视了一圈,无奈摇头。带来的军官都是大鲁粗,写诗写书法,真没这水平。文官则含蓄不敢出头,都低着头不敢看向马绣方。一个青年军官站了起来,径直走向中间——那是姬逾。他走到本庄跟前,转身对着马绣方等人,说道:“鄙人不才,献丑了。”他走到另一桌宣纸前,执笔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写罢大声朗诵:“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华夏亦同然!”妇好已经走到姬逾跟前,和他一起举起宣纸,向两边展示。马绣方站起身来鼓掌,大声喝彩说道:“好!说的好!”。他身后的军官反应过来,起来鼓掌大喊。每个人都用足了力拍手,仿佛要盖过刚才的鬼子军官们的掌声一样。
妇好生怕鬼子看不懂,用扶商语解释道:“大明是一条龙,被困在井底,被泥鳅黄鳝欺凌,但终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这首诗是曹魏皇帝曹髦所写。姬逾修改了最后一句。这首诗的文笔一般,但是在曹髦身上,或者对现在的大明,则是意境别致。两者所不同的是,曹髦只是一厢情愿,而大明则处于为龙为鳝的关键期。
本庄看着诗,老脸拉得老长。把倭国比作泥鳅黄鳝!他愤愤地回到座位。一个戴着小眼镜的老头鬼子军官一拍桌子,大喝一声,用生硬的明语说道:“八嘎呀路!你滴口舌之快!”这下拍案而起,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全场鸦雀无声。
鬼子军官得意地走出,招招手,让人换一张宣纸。当服务生随意的折叠姬逾的墨宝拿到一边时,一个鬼子悄悄地走了出来,抢在手里,小心翼翼地卷好,无声无息地走了。老鬼子执笔疾书,完毕,向张河蓬一边的人招招手,伸出三根手指。张河蓬会意了,马上叫出三个有文化的文官。
三个文官走到老鬼子身前,点头俯身示好。在老鬼子的指示下,他们大声朗读:“千山风雨时时恶,绝海楼船震大明!”翻译把大意翻译出倭语,大声解读。鬼子军官那边当场爆出宛如雷鸣的掌声。这是几百年前的一个幕府将军要远征大明前所写的诗句。老鬼子巧改了。
这个连明语都说不利索的鬼子居然要对诗!
姬逾没有写,大声念道:“他朝遂我凌云志,旌帆一片困三山!”这次比较晦涩,马绣方的文官首先起来拍掌喝彩:“好!好句!”经过几个人的解释,军官们也跟着起来拍掌叫好。
三山,典出《太史公记》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三山是指瀛洲、蓬莱、方壶三座传说中的仙山,后指代倭国。
妇好用倭语大声解释:“我大明也有派出舰队远征东瀛的一天!”东瀛,是倭国的古称。鬼子军官一片谩骂之声。
老鬼子换纸,低头再来一句:“杀尽江南百万兵,今朝叱咤血犹腥!”翻译之后,鬼子军官高声喝彩,马绣方的人黑着脸默不作声。
姬逾看见了老鬼子的诗句,脸色变了。妇好奋笔疾书,随后大声朗诵:“只解沙场为国死,不破东夷死不还!”在马绣方等人的一片喝彩声中,两人回到席位。妇好没有翻译,老鬼子仔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