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清梦醒> 第90章 李鸿章想修铁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章 李鸿章想修铁路(1 / 2)

李鸿章当然想要修铁路,但是绝不是为了灾民。

当然,他的情报网绝对比奕譓的要大得多,也高效得多,毕竟在他的辖区内,已经通电报了,而京城是完全没有这个洋玩意儿的。

京城没有电报,也不是因为发展不了,关键在于很多巫者术士表示,电报是利用死者的灵魂传递信息的,如果京城通了电报,这些亡魂闹起来,京城就得闹“灵灾”。

王公们都很迷信,事情也就打住了。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表面的说法,背后另有深层原因。

总之,李鸿章也好,已经远在西域战场的左宗棠也罢,都是很清楚东齐省可能在爆发重大灾情的。但是他们对此并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自己小集团的权力分配和黛青帝国的统治稳定,区区一省,甚至数省出现饥荒,并不值得他们担忧。

原因很简单,有能力的人,自然有办法吃饱,真正吃不饱的,一定是最无能的人。只要朝廷确保那些有能力的人能够吃饱并且站在朝廷这一边,饥民已经那么弱了,还能跟朝廷对抗吗?与其把粮食给那些没有任何威胁力也不能产出财富的饥民,还不如用来武装自己的军队,去打几场可以扬名立万的胜仗。

李鸿章要修铁路,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北洋集团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势和利益。

自黛青帝国建立以来,漫长的岁月里,同时在朝廷和地方,政坛和军队,甚至商界出现如此强大的人力、财力、权力以及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实力集团,这是第一次。

而这,正是太平光明国战争中汰弱留强的结果。

那场爆发于咸富年间,一直到共治年间才彻底平定的战争,把太多固山子弟牺牲在南土的战场上。然而,巨大的牺牲却没换来胜利的战绩,反而坐视太光军打进了北直省,打到了京城的南大门……无奈之下,黛青自开国以来一直坚持的以固山军为禁军以绿旗军为主力的军事结构,只能被打破。各级朝廷官员有能力者,均可奉旨组织乡勇团练,镇压叛军。左、李的势力就是在镇压之前的太平光明国的战争中形成并崛起的。

本来镇压太平光明国最大的胜利者是曾国藩的湘军势力,但是曾国藩因为各种原因,主动裁军、交权,最后因为一场与洋人的教案而退休回家。此后又经历了几起公案,湘军势力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

然而李鸿章的淮军势力和左宗棠的楚军势力,虽然表面上部队也被解散,但实际上已经尾大。左、李二人出将入相,。部下门生在军中和地方为官,所形成的集团势力不仅仍然存在,反而更加强大了。

曾经,黛青帝国的皇帝是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

但现在,虽然黛青帝国的最高权力名义上固然是在两宫和皇帝手里,但是实际上真正想要正常的行使这些权力,还是要依赖各方的势力。而这些势力中最强大的,莫过于李鸿章和左宗棠。

不过左李势力相当,刚好实现了制衡。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左还是李,都不能完全做自己想做的事儿。

现在,左宗棠已经带着属于他的那一派系势力远征西域了。李鸿章虽然不能说独掌朝廷,但是已经没有力量可以阻止他借朝廷之力量强化自己的势力集团了。

所以,他决定修铁路。

修好了铁路,才能把更多的资源运转到属于他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使他的北洋集团完美收割整个黛青的资源。

在A位面的历史上,李鸿章确实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获得了筑路权,修建了唐山铁路的。

不过对于那个位面的李鸿章来说,这个机会获得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原因很简单,你北洋集团获利了,其他人呢?这个利益是你自己的吗?这是整个黛青帝国的,就算你不分红给中下底层,但是你不可以无视其他朝廷中的派系。左宗棠是远征了,可不是战死沙场,而且最终左宗棠得胜凯旋,成为一代民族英雄。左宗棠后来班师还朝,还一度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处历史上唯一举人出身的军机大臣。而李鸿章,终其一生也没有进入军机处。

所以,不把利益调和均匀,那是不可能修成铁路的。

就算修成了,也要让你用牲口拉车,速度根本提不上来。

A位面的载汲知道此事后,先笑后哭,就是因为看透了这里面的苟苟营营。

所以后来载汲开始独立搞研发,而且跟自己的未来岳父照桂大搞合作,照桂又拉上自己的姐姐西慈太后。这样的结果就是,从此以后,洋务派们需要的技术支持,必须让载汲过滤一遍才行。这样的好处就是,西慈对洋务派各集团的实际控制更有力度了,而洋务派各集团势力要获得两宫的支持,也更方便了。

对于黛青而言,这样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国力。

对于照桂而言,赚得盆满钵满。

至于载汲,钱也赚了,事也办了,人也都处下来了,反正他的好处是最大的。

而现在,到了B位面,载汲准备把这个模式提前运行一下。

只不过,不能自己直接找照桂了,得借道末和塔尔玛的身份,先说服奕譓,再联络照桂和其他王公们。

载汲把办法跟道末一说,道末想了想,终于还是同意了,而为了稳妥,道末又提议拉上常善。

因为智宝和塔尔玛的关系,道末跟常善相处也很不错。爱才的常善非常认可这个不慕功名却又大有作为的少年。

道末并不仅仅要拉常善一人参与,而是要把整个黛青帝国所有的驻防将军都拉进来。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左、李,这些南土和中土南部出身的西尼士大夫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各地督抚的实权达到巅峰,就算朝廷的令旨,他们也是阳奉阴违,对于实际权力远低于自己的驻防将军,他们自然更不放在眼里。

修建铁路,提升各地固山营的实力,显然对于各地驻防将军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对整个固山势力集团的地位恢复极为有利。

皇帝和两宫虽然是整个黛青帝国的权力中心,但他们首先也是固山人,必须优先考虑固山人的整体利益。

至少,名义上应该承认这个责任。

至少,在面对其他固山人,比如宗室王公和固山出身的官员时,他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姿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