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清梦醒> 第4章 进入晋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进入晋西(1 / 2)

黛青帝国上自朝廷,下至普通士民百姓,都是非常忌讳西洲夷人进入最内陆的省份的。

原因有两个。

首先,这些最内陆的省份,从官员到百姓,都非常的排外。

他们对夷人的仇恨,几乎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就是纯粹的讨厌和排斥。如果随便让夷人进入,搞不好会引起冲突,万一打死洋人,那么列强又要给黛青找麻烦了。

其次,正因为这些地方的民风非常的保守和排外,所以朝廷向来也把他们视为维护黛青传统的核心地带。保持这些核心地带的保守状态,黛青面对列强威胁的时候,就更有底气一些。

有这两点原因,朝廷当然轻易不会愿意让他们进入这些地区。

但是现在的情况有些变化。

一方面,李伯约等内陆会人员的表现确实突出而且优秀。他们对于黛青的传统文化非常尊重,与当地人友好相处。另外,他们完全不寻求本国或他国势力的保护和支持,也绝对不给当地衙门施加任何压力或者制造麻烦。相反,他们像一个普通黛青人一样,尊重当地官府,带头遵守法纪,维护黛青的日常秩序。

另一方面,晋西和秦西的灾情非常严重,而如果任由灾情发展,则可能会对好不容易才取得的对西域平叛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阿古柏并不是单纯的匪类,他的背后站着一个庞大的巨熊。

武力平定叛乱,收复西域,是一个军事上的伟大成就。但是要稳定西域,确保西域不落入他人之手,则需要文治。

对于黛青来说,一个稳定的西域必然意味着一个稳定的西三省。

西晋、西秦、西甘。

三省不仅地理上邻近西域,更是中土在经济、文化、交通各个方面与西域沟通的通道。

黛青现在的核心地带是中土,一旦西域与中土切断联系,那么自然难以稳定,而如果能够保持二者经常有所联络,那么当然也就有利于整个黛青帝国的统一。并且,万一西域再生动乱,那么很自然的西三省就是供给前线的大后方。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促使黛青允许李伯约等圣光内陆会的成员进入西晋和西秦。那就是现在的西域正面临着来自俄罗斯的巨大压力。黛青有必要用最快的速度建设一个强大富足的西三省。

圣光内陆会的成员虽然多为西人,但是其中并没有一个罗斯国人!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接触,黛青也渐渐发现,所谓西人,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儿。

罗斯人和大部分东部西洲都归属于东方正宗,西部西洲的大部分人则归属西方公宗。然而圣光内陆会的成员,却全部属于普世圣宗。

三大宗之间,分歧很大,矛盾也不少,甚至彼此发生过战争。虽然有些时候会联络,但是仅限于纯粹的宗门联谊和教法讨论。普世圣宗的成员,是绝对不会支持东方正宗的世俗武力行动的。相反,他们的宣传会产生一种免疫东方正宗教义的理论。

所以,在庆功会上,并没有李伯约的身影。

在牛大头建设东土规划中,也没有李伯约的参与。

他现已经在晋西省了。

身晋西李伯约才终于发现,自己以往的所有经历,虽然遥远而曲折,似乎付出了很多辛苦,但其实都是走在厚厚的地毯上。因为无论是在羊州还是在东齐,虽然人们起初并不是特别欢迎他们这些洋夷,但也不是非常仇恨。至少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仇恨他们。

但是在晋西,他终于见识到了什么叫敌意。

凭着黛青朝廷签发的通行文书,地方官员倒是不会为难他们,甚至看上去很逢迎的样子。但是,在他们的背后,那些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咒骂他们。而且,往往会暗中给他们制造一些麻烦。虽然李伯约和艾玛极力的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友善和对他们文化的尊重,遵守他们一切的礼仪和习俗。但是这一切都是无济于事的。

与官方的阳奉阴违相比,民间的仇恨,更明显一些。当他们向当地乡绅寻求支持,好将赈灾的粮食分发下去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晋人虽一时窘迫,终不至失了气节。宁为黛青饿死,断不食洋人一粟!”无奈他们只好自己分发粮食。

然而,有几个书生,虽然饿得已经摇摇晃晃,却还是支撑着在分放粮食的现场声嘶力竭的疾呼“不可食洋人一粟!”虽然还是有很多人来领取粮食,但还是有一些明明已经很饿的人,站得远远的,不敢过来。

李伯约和艾玛深为那些人的坚强而震惊,要知道这里可是闹了两年的大饥荒啊,一斗米的价钱已经可以换十个小孩了。而这种坚强,又有什么益处呢?李伯约他们是来做慈善的,并不存在歧视他们的意思,吃这些食物也不存在任何背叛的意思。可是这些道理,现在这个情况下,怎么能得清楚呢?

作为蒙恩者,李伯约当然会想到通过秘境的交流寻求来自真实力量的帮助,但是得到的回复是“用最大的恩赐和最小的力量”。

什么是“最大的恩赐”?什么又是“最小的力量”?这次却没有得到回应。

他们明白,这需意味着他们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去体会和学习。

之所以很多饥民不敢来领粮食,关键还是他们洋人的身份,如果分发粮食的是乡绅,事情绝对要容易得多。这也是他们最初的设想,但是乡绅拒绝帮助他们做事,哪怕是拯救自己的乡亲也不行。

思考再三,艾玛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她告诉了李伯约,然后二人立即乘驴车回到了县城。

他们找到县里的官员,再次出示了朝廷颁发给他们的文书,然后交给那位官员一份稿件,让他以县衙的名义公布出来。

原来,这是一份悬赏征文的公告。

当时正是县里举办县试的时候,参加乡试的秀才们,看到了这份征文公告。

公告的内容很简单,为了教化洋人,县府要进行一次才子选拔。所有秀才均可参加,凡参赛者均可得到一两银子的参与奖。而比赛的优胜者,第一名三十两银子,第二名二十两,第三名十五两,第四名十两。最后考中的秀才则可以给洋人做国学老师,收洋人为徒,并获取丰厚的薪资,

考试的内容却是关于西洲的一些常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