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宫让四王和众大臣都退去,专门去见了道末和李伯约。
“说吧,今这档子事儿,是谁的主意?”西慈一脸阴沉的问话。
“回母后皇太后,是臣的主意。”还没等李伯约说话,道末直接坦然的回答。
“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私下串通洋人了?!信不信哀家一句话让你滚回你那个破庙里去?”西慈怒道。
“臣信,但是臣更相信,以太后的英明,绝不会这个时候让臣滚回破庙的。”道末恭敬的回答。
“哦?你倒是很自信啊?你以为你很了解哀家吗?说说你的理由!”西慈的口气仍然非常严厉。
“臣不是自信,臣是相信。”道末先纠正,:“臣相信天赐圣明与两宫,必能明察秋毫,法天象地。况且,臣与李大人同蒙太后恩典,担负帝师之责。为授课之需,谈及中土与西洲之异同,闻西人农具之先进甚感震惊。臣以为天子虽然年纪尚轻,有些事不可为,但却不可不知农时,更不可不知天下之异同。故有感言,而李大人实操之。今将既将二者御览,或取长,或补短,皆由上裁。臣本方外人,李大人更为异邦能士,今出入宫廷,岂非数乎?”
道末不急不乱,侃侃而谈,言罢低眉顺眼,侍立于侧静候两宫发落。
“噗”西慈居然笑场。然后不理道末,转而对东慈道:“姐姐圣明,妹妹甘拜下风。认罚,认罚了。”
“你也不差啊,这小子还是你发现的呢。依我看,妹妹才慧眼识珍珠啊。”
两宫互相吹捧,下面道末和李伯约看得无聊加肉麻。只能暗中偷笑。
两个女人互相吹捧够了,西慈才有笑容可拘的说道:“道末啊,你这次的主意出得好。哀家没看错你。不过以后有这么好的主意不妨也跟哀家姐妹们说说,事先顾不上不,事后知会我们这两这个半老太婆一声也行啊。你要是不方便来,就让你们家那口子来串串门。论起来,咱们还是亲戚呢,上次不是赏了她一个宫内行走的资格了嘛。”
这脸,变得真快啊。
“臣说遵太后懿旨。”道末恭敬的回答。
“还有,那个李伯约啊。你这个名字好啊,我黛青历史上有个叫姜伯约的,跟你重名。那姜伯约原本是魏国人,可是后来却得到了蜀国的欣赏从此效忠于蜀国,他对蜀国可谓是忠肝义胆啊。你听说过这个人吗?”
“回禀太后,这我还真不知道,我的名字伯约,是根据原本的吉利文名字转写过来的。”
“哟,那更是难得啊,有机会我请看戏,看那个《天水关》。”
“那我先谢谢太后了,我很喜欢黛青的戏剧。”
“哎,喜欢就对啦,我们黛青的戏呀,那才是有滋有味呢,你可得多听听。哎呀,这怎么说到戏上了。对了,今天你这课上的不错,挺好的。赏你二斤萨其玛吧,可好吃啦。”
两宫就这么嘻嘻哈哈的拉了一会儿家常,就打道、李二人退下了。
看着二人退去的身影,东慈的脸色渐渐凝重而坚毅。
“妹妹,这两个人果然是上天赐给皇上的,咱们可得维护好他们啊。”
“嗻,都听姐姐您的。”
“也别光听我的,你自己也不是没主意的人。这两人你就看着用吧,我觉得可以。不过也不能光进老九的人,人,皇上是老七的种,这是一万年也变不了的。老五和老六那边,你还是照顾一下。说到底,这女人还是在替男人看家,各房头都得维护好才行。说了这么多也饿了,你说请我吃个没吃过的好吃食的,快张罗吧。”东慈把话题转回到了吃喝玩乐上。
“我都让小李子准备好了,咱这就摆驾。保证让姐姐惊喜。”西慈自信的说着。
东慈刚刚特别提到了要照顾一下老五和老六,这这却是一件非常要紧的事情。
德光帝一生共有八子,但是现在还在世的,仅剩四位。
早年,德光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仅奕纬一子。
唯一的儿子,按理说应该倍受宠爱才对。可是因为奕纬的其母出身低贱,仅为一个侍女。而且还是德光帝母丧守孝期间,偶然兴起,与该侍女所育。德光一向以道德标榜自己,极其重视个人形象。然而此子的出生却活活的见证了他“伪君子”包装之下“好色之徒”的真实一面。所以德光帝一直对这个儿子非常嫌弃,也没有给予应有的皇族教育。
德光帝即位后,又连续生了两个儿子,奕纲和奕继,从而更加的不重视皇长子奕纬。可是,令德光帝无奈的是,奕纲和奕继都很早就夭折了,而此时的德光帝已经年近半百,很可能就此不会再有子女了。
这下德光帝才想起来,还有个皇长子的存在,于是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奕纬的身上。不仅选派了最好的帝师团队,而且还经常亲自召见、约谈,问询,对奕纬给予各种爱的攻势。
然而,奕纬对这种迟来的父爱表示极度抗拒。他已经习惯了做一个不受关注的、被人嘲笑和轻视的“皇室野生笨小孩”他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皇室教育,甚至连个普通贵族的教育也没有得到。现在一下子把这些严格的规矩加给他,他不仅没有感受到幸福,相反他很痛苦。
因此,奕纬不仅成绩极端差,而且屡屡忤逆冲撞师傅。当然在奕纬看来自己只是不适应这种太高端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他只是想为自己辩解,以及无力的挣扎。但是师傅还是把问题上报给了德光帝。结果被“恨铁不成钢的”德光帝在盛怒之下一脚踢死了,成为黛青的一桩奇案。
奕纬死后,德光帝认为一切都完了。
可是说来也奇怪,奕纬死后,德光帝居然一连又生了六个儿子!
这下终于不担心缺少继承人的问题了。
但是继承人选择的问题又浮现出来。
这六个儿子,分别是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和皇九子奕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