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清梦醒> 第110章 马建忠的预备方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马建忠的预备方案(1 / 2)

在A位面的历史里,马建忠和载汲非常熟悉。

首先是因为马建忠及其二兄马相伯,都是那个位面里非常了不起的洋务人才。他们是外交家、翻译家、教育家,而且无论人品学问,在黛青都是顶流的。载汲,以及李伯约和道末,平时经常与他们讨论学问。

而且,他们家族是世代的圣光会成员,只不过与李伯约属于不同的宗派。

李伯约属于普世圣宗,而马家兄弟属于西方公宗。马相伯甚至是委身于对黛青历史有过重大影响的公宗爱世会修士。圣光会不同宗派的成员之间确实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有矛盾甚至战争,但是那只是仍然深浸在世俗法则之下的凡民的作为。

真正有修为素养的圣光会高阶修士遇到一起时,不管宗派差异多大,都只会友好的交流互补。李伯约和马家兄弟之间就是这种关系。

但大家都是通达学者,站在不同的宗派立场上互相交流,反而可以更立体全面的了解客观事实和探讨真理。

不过但现在的马建忠,还很年轻,而且回国不久,并没有太多的建树,在黛青办内也没有太多上层的朋友。

最能说得上话的,还就只有盛宣怀。

盛宣怀虽然是官三代,但是一向没什么架子,而且自幼倾心于西洲之学,非常喜欢听有过留洋经历的马建忠说他留学时的那些事情。而且二人年龄也相仿,这个中老年居多的

此次二人一同前往泸上,说服朱其昂,自然是要做一番功课的。而这,正是马建忠的强项。

不过马建忠并没有带很多资料,这倒是让盛宣怀很意外。

“眉书”盛宣怀问道:“你是资料专家,咱们房里几个书办,就数你查资料最快,每次讨论问题,你都能拿出厚厚一摞的资料引经据典,让人不得不服。这次去说服朱其昂,你怎么什么也没带呀?光凭脑子记?”

“杏荪,敢问那朱其昂是什么出身?为人如何?跟海外洋人接触得多吗?平时喜欢读书吗?”

“据我所知,他出身沙船世家,家中颇有产业。可是他偏不肯安份守业,而是把全部家私都抵押折成股份,冒险出海打拼,可谓孤注一掷。经历许多艰险,商而富则仕,先捐了个通判,以后逐渐升到了漕运道台的位置上。称得上是一代英豪。他少年时即出海,做官后更与洋人长期合作,跟洋人的接触很多,却从没听说有过读书的喜好。”

“说得对呀,我知道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人。既然如此,这样的人,光凭砸资料肯定是没有什么大用的。他接触的洋人并不见得比我们少,我们能搞到的资料他也搞得到,但是他不是读书人,所以未必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这些信息罢了。”马建忠解释道。

“如此说来,咱们此去,岂不是很难服服他?”盛宣怀听马建忠这么一说,觉得这任务有点难度了。担心又出现之前在沪上的困境。

“难也不难。如果咱们用平时与人交流的方法,未必有效。因为咱们平时要沟通的,大多是些读书人出身的官绅,他们的思维和咱们差不多。你跟他们讲资料,讲技术,讲发展趋势,他们或者认可或者不认可,但是起码都是听得进去,也听得懂的。”马建忠进一步分析道:“他不肯出任轮船招商局总办之职,应该有两方面的顾虑。其一固然是认为轮船发展起来会抢了沙船的生意,这是与他现有利益相背的。其二则恐怕与他对于洋人在这方面的态度有关。而且,他肯定会用沙船上的船工生计说事儿,以此跟中堂讨价还价。

在他看来,只要他手里有沙船,有船工,那么不管是朝廷还是洋人,都只能乖乖接受他的条件,跟他合作。

不过,他和很多不读书却有本事的人一样,年轻时脑子灵活,凡事都看得准。可是到了中老年以后,思维固化,可是因为年轻时的成就养成了平时不调查研究,遇事不认真分析的习惯。这样,就很容易犯自以为是的错误。

所以,咱们要说服这位朱大人,依我的分析,咱们得多两手准备。先用平常的道理讲,讲得通就好,讲不通,就上预备方案。”

“什么预备方案?”盛宣怀问。

“两套预备方案。其一,表明诚意,提出对于沙船和船员的解决方案;其二,直接根据洋人当前的航运行情,给他做分析。”马建忠简明扼要的说道。

“诚意咱们肯定有,中堂大人不是跟咱们交待过嘛,只要请得他出山,条件是可以谈的。但是,要解决那么多的沙船和船员,恐怕太难了,搞不好一开场就背上大包袱,以后还怎么走路啊。另外,洋人的行情,你又打算怎么给他分析?难道他自己就没分析过?”盛宣怀提出了质疑。经过了之前注沪上之困,他长经验了。不再一厢情愿的把事情往好处想,然后一腔热情的往前冲,而是尽量把事情考虑周全。

“咱们只要表达诚意就够了。沙船现在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只要不继续扩大规模,现有的船和人,还是可以消化掉的。毕竟轮船真正大规模出海,还需要时间,而且轮船只适合海运,在内陆江河,沙船还是有很大活动空间的。只不过内陆航运,另有他人运营,不可能轻易让出利益给朱其昂罢了。”

“若是如此,那么以中堂之力,倒也不难解决。你这个想法和中堂提过了吗?”盛宣怀问。

“当然提了,这个,你看。”说着,马建忠拿出一封手札递给盛宣怀:“其实,这正是中堂的意思,你以为我能想得这么深远啊?中堂有意将一部分沙船调往内陆各省,用于江海运输之用,船工也可设法于各处照顾就业。这就是中堂的诚意。”

盛宣怀拿过手札,果然是李鸿章亲笔,信中意思正如马建忠所言。

“中堂说,这是底线,不到火候轻易不能给他看,免得被反制了。”马建忠收回信件,跟盛宣怀解释道:“至于洋人的航行情报,以及分析,到了沪上,见机行事即可。”

如果换作是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在行动中被轻视了,或许会有不好的感觉。

可是盛宣怀不是一般人。他顿时明白了,此次任务虽然表面上是以自己为主要负责,但真正将要发挥主要作用的应该是马建忠才对。李鸿章安排好马建忠来帮助自己,事情成功以后主要还是自己的功劳。这样不仅自己可以更多的经历和学习,并能为日后的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