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矫情书院>历史军事>清梦醒> 第174章 各得其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4章 各得其利(1 / 2)

因为所修习的门类不同,所以李伯约和艾玛一夜睡得很香甜,而道末则是吃得很饱足。

当然,不是肚子吃的饱,而是灵魂吃得饱。

只要身在花旗大陆,他就会保持这种状态。

一夜之间,他实现了之前需要十年才能实现的突破,这种好处实在是难以抵挡的诱惑了。

其实,不仅道末在得到好处,奕譓、载穆等人,得到的好处更大。

第二天,奕譓亲自接见了四位留学幼童代表人,听他们讲述了幼童们的情况。

奕譓认为,载穆和张德明说得没错,这四个优秀的年轻人确实是值得他们为之担保。

事实上,黛青的官场是有这样一种规则的,就是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担保人的。

所以一个人只是有学问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进入官场,而且能够大展宏图,就必须得到来自各种同僚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需要有“老师”。这种老师可不是教你学问的那种,当然他们也会教你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但那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们会为你提供官场的“通行证”。

说白了,就是相当于加入一个派系。

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通常这种关系会在科举的时候就建立起来。因为当考试的时候,负责选中考生中举的主考官,会自动成为所有考生的“老师”。

甚至于科举的所谓殿士,直接被称为“天子门生”也是这个原因。这些最顶级的优秀人才已经不需要别人来引导了,他们直接就是皇帝本人带入官场的,是皇帝自己的班底和派系。

当然,对于最优秀的人才是如此。可是对于普通优秀人才和普通人才,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皇帝把最优秀的选为自己的班底,等而下之的,则进入主考官的派系,再等而下之的,虽然名义上也算是主考大人的“门生”,但是通常是得不到太多照顾的。

这些人就需要自己另外找到靠山,否则就很难在危机四伏的官场里生存下去。

有些人受不了这种压抑扭曲的环境,就只能辞官不做,重返田园了。

而与以往历代中土王朝不同的是,黛青的进身之路,从来不止科举这一条。

比如:固山子弟之中,世家子弟可以走侍卫的路线,平常家庭也从军入伍,以军功累积升迁。至于不属固山集团的其他人群,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捐纳。花一笔钱,买一个官当。而自咸富年间以来,由于镇压太平光明国的需要,大量人才通过加入团练得以晋升。

此外,还有很多他各种有别于科举“正途”的“野路子”。

这些“野路子”,相对于“正途”出身,就更需要“老师”的照顾了。

载穆和张德明的“担保”就属于这种性质。

载穆正在经营东土,当然迫切的需要人才。但是,东土虽然是黛青王朝的“龙兴之地”而且物质极其丰富,可是一直以来缺少开发和建设,当地官场几乎都是些等而下之的“残次品”。最优秀的固山子弟,往往努力的进入京城,在皇帝身边做事。而西尼子弟则根本不适应东土的严寒天气,除非是被流放,否则打死也不会去东土为官。

当然,前往东土的时候,他找了英华作为自己的随员同行。而无论是皇学馆还是英华本人,都没有对此有任何质疑。有了英华的先例,皇学馆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人才来源。

但皇学馆本质上皇帝的班底,当然他自己原则上也是皇帝的班底。英华可以提前散馆帮自己,更多的是因为英华并不是正式伴读而只是自己女儿的随行伴读。自己想要,当然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其他学生,肯定不是那么好淘到手的。

所以,载穆极力的想分一点留学幼童的肥水。

其实他这个想法也不为过,两宫这次把他加入调查团,本来也是有借机发展东土的意思。否则,他堂堂一个东盛将军,每天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忙,怎么可能轻易外派这么长时间?实在是站在东土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必要他这样的级别的人物来一趟才可以。

至于张德明,谈不到发展班底,更多的是一种“抱团取暖”的想法。而且他的“担保”主要是附从载穆。

虽然名义上很像西尼人,其实他虽然属西尼族系,但却是正儿八经的东土固山子弟。就跟牛大头家族的情况差不多。只不过为了适应环境,他取了一个很西尼化的名字。取这种名字本身,恰恰说明了他对自己出身实力的不够自信。和很多固山子弟一样,张德明没有走科举仕途,因而在奉科举为“正途”的黛青官场,还是很有一点自卑感的。

如果能够服从载穆,那相当于找到了一个靠山,可以提升自己在官场的安全系数。

当然,正因为此他面对同样并非“正途”出身的留学幼童时,产生了强烈的感同身受,和保护欲。

奕譓对于载穆的想法当然是有了解的,他也不会阻止载穆的“才路”,何况东土发展好了对自己也是大有益处的。载穆的提升有道末的功劳,道末绝对属于自己阵营,这样来看,载穆也算是自己的“友军”。大家互相提携是有必要的。

不过,毕竟自己是本次调查的总办,如果不全面掌握情况,就放任载穆开大席,那自己岂不成了“大头”。所以暂时还是不能答应他们的。

至于以后嘛,只要令由自己而出,派给载穆个把人才,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才,是一切为政者最渴望的资源,正如道末渴望“灵力”一样。

经过一番盘问,奕譓很愉快的接受了四名幼童代表人的“迎请”,同时也赦免了他们“擅离住所”之罪。而且,奕譓还摆设筵席,专门给这四人接风洗尘。

宴会之上,四人谈笑风生,举手投足之处,尽显儒雅。这个风范,倒是让一同陪席的陈立秋羞愧难当了。

原本,身为留学幼童的总负责人,陈立秋现在就是这些幼童们的“担保”。将来幼童们一旦真的进入官场,陈立秋理所当然的会转升为他们的“恩师”,那好处肯定是很大的。

可是现在,自己一纸奏折把幼童们给告了,“师生恩谊”自然是尽了,以后幼童们各寻出路,再也不会认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