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舌尖》的创意方案,是你提出来的?”
不过这位女主持人走了进来后,却和许鑫主动打了个招呼:
“许导,您好,我是今天的采访主持人蕫倩。”
“愧疚?”
你不跟俺说,俺也不告诉你!
“现在还没放映,就是
“……?”
“那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集?或者说哪个片段?”
“比如说?”
“……”
“那肯定。无论是电影还是纪录片,影像作品如果能做到让多数人产生共鸣,那对于电影人而言,就是成功的。”
可这次蕫倩却摇摇头:
“都是一些很正常的问题,许导只需要按照心里想的回答就可以了。”
晚上出现在新闻联播里。
不是……这话从你嘴里说出来咋那么奇怪呢?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拍它?并不是说它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亦或者是有什么美丽的传说。实际情况是,
“……”
“好。”
所以,虽然罗铭没搞来稿子,但却反复嘱托许鑫:“一定要好好回答”。
蕫倩同样微笑点头:
“没错,能收获大家如此多的喜欢,我想你应该很高兴吧?”
“我嘛……”
“这是商品价值提升的体现。其实在这方面,生产者、消费者都会处于一种矛盾位置。诺邓火腿价值提升,那么就会吸引商人到来。
同时,央视也希望能借这部纪录片的热度,开拓更多文化领域的新热点。
没有什么开场主持,也没有什么接话引言。
蕫倩应了一声,扭头对许鑫说道:
“那咱们开始?”
回答慢点……总没关系吧?
更何况……怕你不知道,俺老许可能歪楼了。
许鑫带着轻笑反问。
“没错。”
不居功、不自傲。
“噢~”
“为什么?”
是双赢的局面。
说道这,他微微摇头:
“或者说,它更像是导演的灵感。无数人的灵感碰撞而出,至于播出后,引得大家追捧,我们至少在拍摄时没有考虑过。而是等拿到了成片,几个分工不同,你拍这个,我拍那个的团队大家凑到一起看片子。才会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比如团队里的一些年轻人,以前大家都以为兰州牛肉面就是兰州拉面……看完片子之后,才有了改观。”
采访间的格调看起来很大方,在几台照明灯的对面,放着两把椅子。
蕫倩似乎瞬间领悟到了许鑫的意思,发出了一个……不算尖锐的尖锐问题:
是美食,但非美食。
罗铭带着他走在央视大楼里面,直到来到了一处采访间。
“你确定你是导演?而不是某个市场经济学的专家?”
蕫倩话音刚落,那边说道:
许鑫点点头:
“对,愧疚。”
无法定义。
横向与纵向的探寻。
“我是看着《舌尖》的
他把态度摆的非常端正。
是文化,却又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乃至想象到这个味道。
许鑫落座,摄影师开始找光。
“不敢当不敢当。只能说恰逢其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肯定是好事。不过也不是没有隐患,但……其实一切还是要交给时间。”
“那到时候我得仔细留意一下。”
一夜之间,东海温暖的风,吹润了西北人的脸。
同时有些遗憾的说道:
“可惜,燕京这边吃不到特别正宗的岐山臊子面。甚至西安正宗的都少,最好还是得去岐山本地吃,味道才最好。”
一个导演……不聊人文,不聊镜头,不聊故事……你在这跟我聊市场经济学?
“外国的诸如伊比利亚火腿这种我们先不谈,就说国内的,金华火腿的价格,中方在45,上方是60左右。而诺邓火腿其实从工艺到原材料,并不比金华火腿差。
愧疚?
“是,比如诺邓火腿。”
“比如……嗨,反正它涨价最凶,咱们就说它吧。还是诺邓火腿。董老师留意过现在诺邓火腿的价格了么?”
蕫倩一愣。
而看出来了她的不解,许鑫开口解释道:
她这个问题其实本身就是一个把嘉宾拉进采访状态的问题,后期基本上都打算剪掉了。但没成想……
《舌尖》是美食纪录片么?
“那对于这些天《舌尖》所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你有关注么?”
“对的。表面讲美食,里子说文化。这是核心主旨。”
许鑫笑着摆摆手,给出了一个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答案:
而找光途中,今天的采访主持人来了。
“隐患?”
市场经济……标准化……生产力……
各种专有名词之下,她台词本上那些有关于《舌尖》的访谈问题逐渐开始模糊。
咦?
我和他本来打算聊啥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