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容和崔修仪都懵了,还有这好事儿呢?
她们二人在九嫔的位置上也待了好几年了,这次圣人大封后宫,也只是给她们往前都挪了一个位次,严格来说,还是九嫔中的一员,只不过是比新晋位上来的几位位置更靠前罢了。
她们可没想到,有朝一日,竟然还能染指宫权了?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呀!
谢初夏并不在意这些细节,如今六局之中,基本上都已经被她安排进了人手,有些更是在她大婚前就已经进来的,再加上尚宫局还在她手里呢,而且即便是分权给这些人,六局的真正主子也只能是皇后。
所以,谢初夏压根儿就不在意这些,甚至于,她觉得多些人帮她干活,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被淑妃知道了她的真正想法,估计能气得吐血。
她百般算计想要拿到的东西,在人家看来,不过就是苦力罢了。
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呀!
宋雅琴早年一直颇有才女之名,而且又因为其父的原因,所以在家一直十分注重礼仪,谢初夏入宫后没多久,就把她给安排到尚仪局去了。
如今宋雅琴在尚仪局中任正六品司宾,掌宾
客朝见,受名以闻。若有宴会,则具品数以授尚食;有赐物,与尚功涖给。
这个职位给她,谢初夏觉得既能人尽其用,而且职位也不算是太高,上面还有两位尚仪压着,只要宋雅琴行事规矩有度,应该是平安无事的,而且在宫中也能有一份体面。
宋雅琴虽为罪人之后,但仍然可为女官,这在史上并不少见,有些犯官之后,甚至还能成为宫妃呢。
所以谢初夏安排一个宋雅琴,那是再正常不过之事,无人敢有异议。
而尚仪局中,所有人都知道宋雅琴的背后是皇后,平时言行自然也不敢得罪她,毕竟如今皇后盛宠,自打她入宫后,圣人还不曾踏足过其它嫔妃处呢。
谢初夏身为皇后,身边还有尚药、尚服、尚膳、尚寝四位女官,皆为从四品,一般都是她近身侍奉之人。
另外,皇后和太后身边各有一位殿侍,从三品。
谢初夏这里的殿侍便是宋嬷嬷,只因宋嬷嬷是她的奶娘,而且宋嬷嬷也曾出身官宦之家,且受到过严苛的规矩教导,对于宫规这一块,如今也是颇为熟悉,所以由她来任殿侍,再合适不过。
宫中女官,自有一套制
度,但凡是低于自己两级以内的妃嫔主子,这些女官都无需行全礼,若是低于两级以上,则女官不必行礼。
就比如说苏美人是正四品,而宋嬷嬷是从三品女官,但是她见到苏美人,还是要行半礼的。
这也算是主仆有别。
而此时的万福殿内,谢初夏已经听得昏昏欲睡了。
谁能想到,宫里头大事小情都得向她这个皇后来禀报呀!
而且每个月各位妃嫔那里要发俸禄,都得皇后这里通过之后,才能开始发放。
谢初夏也是刚刚才知道,她身为皇后,竟然也是有俸禄可拿的。
大雍制:皇后月俸三十六贯钱,四妃月俸二十六贯钱,九嫔月俸十八贯钱,婕妤月俸十四贯钱,美人月俸十二贯钱,才人月俸十贯钱,八十一御妻则是八贯钱到三贯钱不等。
一贯钱是一千文,也就是说,品级最低的正八品采女,一个月也能拿到三贯钱,而皇后则是月俸最高的,三十六贯,这数字倒是挺吉利。
如今大雍主要还是以铜计货币,哪怕是一些富贵人家爱用金银,也都会以折算铜钱的方式来计数。
毕竟这铜钱听起来数目就比较大。
三十六贯铜钱
,其实大概也就是三十六两白银了。
一个月能拿这么多,还真是挺意外的。
除此之外,还有禄米、衣裳首饰以及一些日用品的配备等等,这些都是由宫中统一发配,当然,身份越高配备的东西就越好,而且也越多。
谢初夏将这些都听明白之后,便打发人出去了,之后都扔给宋嬷嬷,让她来看着安排。
以前在浅水苑时,便是宋嬷嬷和习嬷嬷帮着她管家,如今还是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个地方,大差不差。
因为谢初夏的身份所致,不仅仅是她的俸禄高,整个万福殿内侍奉的宫人,也都是所有奴婢中最高的。
这就是奴从主贵了?
大雍宫中的规矩没有那么多,并不需要所有的妃嫔日日来万福殿请安。
但是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一些节日时,这些妃嫔们还是要向皇后请安的。
淑妃早就不满皇后一直霸着圣人不放了。
按宫规,这都是有排序的。
宫中侍寝制度规定,嫔妃们需要按照位份轮流侍寝。
每个月的初一到初十,是由皇后和四妃侍寝;初十一到二十,则是由九嫔、婕妤、美人等级别的嫔妃侍寝;二十一到三十,则是由
才人、宝林等级别的嫔妃侍寝。这样的安排使得每个嫔妃都有机会与皇帝亲近,避免了后宫中的权力斗争。
当然,宫规只是宫规。
历朝历代,就没见哪位皇帝能老老实实地按照这种侍寝的宫规来睡的。
不说别人,只说是太祖皇帝在位时,那也是一个月里头有半数都宿在皇后宫中。
再后来文帝在位时,除了皇后之外,便只宠爱那么几个妃嫔,旁人是连见到他一眼都难的。
而当今圣人就更离谱了,皇后没入中宫之前,圣人甚至是长达一年多不踏足后宫!
所以,这个所谓的侍寝规矩,也不过就是个摆设罢了。
一切还得看圣人的心情。
圣人若是喜欢,怎么都好说;圣人不喜,那便什么都不管用!
而此刻,坐在万福殿中的淑妃便故作不小心地提到了宫规。
“也是妾愚见,殿下自入主中宫以来,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妾也十分钦佩,只是昨日游园时无意中听几位妹妹提到了侍寝无望,颇为悲观,妾不忍见这些花骨朵一般的妙人儿就此在宫中老去,这才斗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