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点赞的。
赵恒把傅潜交给御史审问,这些御史们的办事效率真不是一般的高,见面之后,免去了寒暄的那一套繁文缛节,直接进入主题。傅潜,现在我们审讯你,你有权保持沉默,可以不说话,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废话假话。你的犯罪事实,瞎子都看得见,还有什么话说?快点招供吧,免得浪费我们的时间。傅潜龟缩怯战,无法狡辩。经过一番审讯,当晚就结案了。御史们向赵恒禀告案情,老板,傅潜已经认罪了。他身为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坐拥八万精兵,不思报效国家,瞒上欺下,导致辽军深入宋朝国境,许多将士白白送命,无数百姓遭受屠戮。简直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请求明正典刑,以正国法。与此同时,随车驾来到大名府的群臣们以及朝中的文武百官们纷纷上表章,请求处斩傅潜。傅潜罪大恶极,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罪不容诛。一时之间,群情激愤,人们都盼着傅潜能够下地狱。
赵恒看到堆成山的表章,竟然犹豫不决起来,心想傅潜是赵光义的藩邸旧臣,一直忠心耿耿,勇猛过人,怎么现在蜕变的胆小如鼠了呢?再说高琼一到定州,他没有反抗,立刻交出了兵权,乖乖跟着士兵来大名府投案自首,而且对于自己罪行供认不讳。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还是个忠臣,还是个好同志。虽然打了败仗,虽然在军事生涯中出现了错误,但是政治路线没有错,这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对于这样的好同志,不能一枪打死,应该留一条活路。
经过深思熟虑,赵恒感念傅潜往日的功绩,于是赦免死罪,改为削夺官爵,流放房州。他的儿子傅范也被免官,一起流放。后周第三任皇帝柴宗训死在了房州,赵廷美也是死在房州,看来房州真是块风水宝地。比起天苍苍野茫茫的蛮荒之地,简直就是享福。对于赵恒的判决,天下人都不服。但是不服又能怎么样,他是老板,有钱任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能说他的脑袋回路非常清奇,或者非常奇葩。
赵恒赦免傅潜,并非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怎么对得起阵亡的将士们,以及死在辽军屠刀下的百姓们?有些人则从这件事情中看出了一些微妙,原来仗打成这样都不用抄家问斩,只要政治正确,比打了胜仗更重要。看来法律也大不过官家的金口玉言,法律就是一张废纸,有的是空子可以钻。
到了咸平五年,傅潜一家搬到了汝州。景德年间,起为汝州团练副使。大中祥符四年,又升迁为左监门大将军,虽然是环卫官,没有职权,但是有工资,并且赵恒还把以前的府邸还给了他。他一直活到了公元1017,后来的日子竟然还十分滋润。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愤慨的感觉,或者非常无语。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个世界太不公平了。
高琼接掌镇州、定州、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帅印不久,辽军就陆续退兵了。他们不是惧怕高琼才退兵的,而是杀人杀到手软,抢钱抢东西抢俘虏,抢太多了,皮卡都已经装不下了,再抢也没有地方放了。急于回家分赃,所以才退兵。而且,赵恒下诏从西北调集大批援军也陆续赶到了北方。萧太后于是避实就虚,见好就收,下令撤军。大家都发财了,那就收兵吧,把烂摊子留给赵恒那个小家伙收拾吧。
老将范廷召再次披挂上阵,上次失约,害得康保裔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或者被辽军俘虏,他一直耿耿于怀。这一次在莫州附近,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任丘附近,大败正在撤退的辽军,夺回了大批被抢的物资,冰箱、彩电、洗衣机,通通都夺回来了。当捷报传到大名府行宫,大臣们纷纷上表祝贺。
老板,你亲临前线,萧太后和耶律隆绪都吓的屁滚尿流,真是神威无敌,佩服佩服!
老板,洗衣机夺回来了,你再也不用手搓衣板了,恭喜恭喜!
老板,大彩电夺回来了,你又可以开着彩电玩手机了。
群臣们见缝插针,谁也不想放过这次拍马屁的机会,玩命的歌功颂德。赵恒也觉得找回了失去的面子,心情好的无以复加,于是诗兴大发,立即作了两首《喜捷诗》,并且亲笔题在了行宫的墙壁上,还让群臣们写诗应和。读书人就是不一样,主打与众不同,玩法都这么赏心悦目。赵恒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功底相当深厚,诗作绝对属于一流,不然《劝学诗》也不会流传千年。
与此同时,李宗谔等文官提出了建议。老板,敌人逃之夭夭了,你已经没有作用了,可以回家了。赵恒想了一会,为了鼓舞士气,为了振奋将士百官们的抗敌意志,拒绝了李宗谔的建议。谁说我没有作用,我又会写诗,又会搓衣板,还会开着电视玩手机,作业可大了。万一敌人去而复返怎么办,我还要再等等。
莫州大捷七日之后,也就是咸平三年正月十六日(公元1000年),赵恒从大名府出发,返回开封。这次御驾亲征从头到尾不足五十天,就此结束。虽然出差的时间不长,但是看到辽国撤军,因此回家的路上,心情美丽的不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