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中黄太一在,也不可能这么笃定的。
贤师张角也从来没有像这样泄露过天机。
难道此子真是仙人之徒?
是中黄太一安排在人间的替身?
如果是,那应该跟在他的身边才是正确的选择吧?
如果他对太平道善意,那应该是件好事。
但他不允许太平道过太行山麓。
那以他的能耐,他的存在对太平道就是一场灾难。
唐周想到这里,内心闪过一丝杀意。
马元义则陷入混乱之中。
其实历史上,三路出塞的三将下场也不一样。
臧旻无疑是成功的,还不到半年就任二千石了。
田晏就不行了,从历史中失去了踪迹。
那夏育,在黄巾起义时,被征回当护羌校尉,被围畜官了。
考虑到田晏和夏育师出段颎。
而段颎又与王甫交好。
而这臧旻的儿子臧洪,却是先为张超功曹,后为袁绍下臣。
总是有种被设计的感觉。
三路出塞后,大司农就经用不足了,那之前出塞时怎么不说。
而殷敛郡国,可那几个边郡,也就雁门郡稍稍好一些,有三万多户。
其它的云中郡和代郡,呵呵!
云中郡只有五千多户。
代郡也只有二万多户。
怎么给三万骑兵人吃马嚼?
而臧旻的护匈奴中郎将其实就是士人集团给宦者将官设的套。
一来可以方便使坏,不让宦者将官立功。
二来若是成功,也能分润一些功劳。
三来便是可以逼迫刘宏,多用士人。
四来可以以中路监督两边路。
若不是现在党人的解禁条件还不足。
君不见熹平五年闰五月永昌太守曹鸾坐讼党人弃市吗?
内耗争权,可能更会让这些人更高兴。
毕竟强汉就是在这样的内耗下,逐渐虚弱。
董先顶级预言一出。
唐周和马元义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说日食可算,那这次又怎么说。
两人急匆匆地离开小院。
他们要赶紧向张角汇报。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写在书信中不安全。
于是兵分两路。
唐周这一路回广宗向张角汇报。
马元义另一路则到嵩洛,验证最近的地震预言。
太平道仙师走了。
就这么离开了,还是分两路离开的。
却没带走董先。
这竖子又逃过一劫了。
董富头更痛了。
不仅董富头痛,董先头也痛了。
董畯见太平道两位仙师走了,便提起上学的事。
但总不能就这么去上学吧。
学前班应时而生。
从前只是董氏庶孙。
上不上学的,没人在意。
如今,今时不同往日了。
而八岁上学,考教《孝经》就像入学考试一样。
不是董先不想一气呵成。
而是孝经完了,还有论语。
四书五经,恨不得你全会。
千万不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只能细水长流。
我们只是普通人。
所以按每天的学习量,能完成就好。
“王父,今天能不能出去。”
“行,像昨天一样,能讽诵《孝经·天子》即可。”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走了,王父!”
背完走人。
只留下董畯一人发呆。
这庶孙还是人否?
只看一遍就能背下。
昨天《孝经·开宗明义章》也是如此,今天又是如此。
是不是子妇在矿山有教?!
故意不让我知道呢?
董先有要事的。
真的是要事,不是玩!
他听爷爷提到了学习。
他就想到了大匠奴婢的孩子们。
但书籍在这个时代就是财富的象征。
而且有的书只在家族内流传,便成为家学。
有的书家族的第一代学了,回来后只在家族里流传,同样也是家学。
比如:琅邪东武伏氏,家学《诗》;沛郡龙亢桓氏,家学朱普四十万字的《欧阳尚书》,后人桓荣及桓郁又删省为十二万字的《桓君大小·太常章句》;汝南汝阳袁氏,家学《孟氏易》;弘农华阴杨氏,家学《京氏易》等等。
而灵丘董氏,家学就是董安国的十六篇农书。
而且只有继任家主才能学。
学完就当家主了。
知识垄断太厉害了,阻碍了阶级流动,让黔首失去希望。
董先脑海中有图书馆看过的书。
但每次只能那么几十号人听到。
自己讲倒是不会有错,但别人复述就不一定了。
印刷书是时候了。
于是董先想弄印刷术。
从启蒙开始吧!
“武,帮我问问百工堂,看有没有印章匠人。”
印刷术,其实就是印章。
雕版印刷就是能印出很多字的印章。
而活字印刷就是只能印出一个字的印章。
这里面不仅涉及油墨,还有纸的问题。
除了技术储备外,董先还要考虑影响。
你动了别人的奶酪,人家能这么看着吗?
怎么才能让人家被动的接受呢?
怎么才能让人家不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