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隆也是这些年才真正理解了自己家这位老祖宗的手段和能力。
那位混混出身,愣是能够在无数英杰和天下
他真的是一个了不得的存在!
要知道,当初刘隆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嗤之以鼻的,毕竟他闲来无事也是看过《史记吕太后本纪》的!
其中那句话格外的刺眼。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
“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
“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这四句话可算是将那白马之誓给彻底踩在了脚下,彻底让白马之誓成为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盟誓是什么?
狗屁不是!
吕后、陈平、周勃等人可以轻易忽视而不用遵守,所以他什么都不是。
可如果说这个盟誓能够将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利益都拉扯在了一起,那么这个盟誓就比任何的虚言妄语都更加的有意义。
作为马上皇帝,作为混混出身的马上皇帝,这位太祖高皇帝对于儒生,对于儒道是一个什么态度?
那就是嗤之以鼻,那就是不屑一顾,但儒生的一句话就证明了这儒道的规矩。
马上能得到天下,马上能治天下吗?
老秦人到底如何,或许没有人比草根出身的刘邦更加的清楚,也没有人能够比刘邦更加的明白这老秦的治国之策。
但是老秦人最终还是没有保护好这秦国,让那好不容易才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的大秦从而.没了!
老秦人到底是不是暴?
这作为曾经秦之一员的刘邦恐怕也是说不清楚的,但是从始皇帝开始的穷兵黩武、严刑峻法却不是假的。
对,这些都是会沿用千古的东西,那长城用到了现在还在不断扩建,那秦律让大汉律也应运而生,所以它们是好是坏。
刘邦当然清楚!
可就是因为刘邦清楚,才觉得他大秦死得一点都不冤枉!
而此时的刘隆,也觉得老秦灭的一点都不冤枉。
几百年都没做完的事情,他们十几年要一口气儿都做完,别说什么一视同仁不同仁的。
百姓们没有那么伟大。
他们要的永远都不是什么丰功伟绩,名留青史,这种东西和他们也没有任何的关系。
百姓们要的是安居乐业,不是什么丰功伟业,所以他们面对那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不会感觉到兴奋与荣耀。
就如同当年太祖高皇帝刘邦听到有徭役的时候,他
威武个屁,长城修好了他是能够有什么好处不成?
但是修长城.他能死!
所以遇到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危险,并且找到了些许机会,刘邦毫不犹豫的逃了,逃走之前他甚至还是顺手放走了其他的那些徭役。
给自己换来了一个好名声。
而陈胜,吴广同样如此!
大雨而失期当真就会死?
未必!
如果处罚官员是明白事理的那就不会,可如果后期的官员害怕延误工期而被上方惩处,那么他们就会成为替罪羊。
即便就是他们不会被惩罚,去了戍边他们还能有什么好结果不成?
也同样不会!
既然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还需要将自己的性命交给别人的手中,那为什么不拼死一战。
这才是真相.
所以,哪怕是升斗小民,在面对关乎自己的利益和危险的时候,那也敢去反抗这个天下。
所以更何况那些身居高位之人?
当年儒道大家陆贾的话语让太祖高皇帝明悟,让陆贾著书分析秦朝灭亡的具体原因,而出《新语》。
而刘邦本身也是合纵连横的高手,为了夺取天下他拉拢百姓,又为了能够击溃项羽,他封七个异姓王,让这天下与他们与自己共分之。
而太祖高皇帝在统一天下之后的大部分时间中,都忙着处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直到刘邦生命的最后时刻,燕王卢绾都在反叛大汉朝着匈奴狂奔而去。
在用武力解决内部异姓诸侯王的过程中,那位太祖高皇帝也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三管齐下。
其一,分封刘氏诸侯王,拱卫大汉的中枢朝廷!
其二,再次效仿老秦人,但却又不同于老秦人。
在大汉实行郡国并行的办法,在中枢或者说整个大汉都用郡县制和老秦人一样。
但是在地方上了,却又用大汉的无数子弟去实行分封制,两种制度共存的情况下,让百姓更加容易去理解一二。
简单来说,虽然刘隆觉得郡县才是这天下的正统,可是刘隆在来到了这个世界,真正懂事了才明白另外一件事情。
郡县或者说这种官员当了一辈子,明面上和后代没有什么关系的情况,其实百姓并不是很明白。
即便是大汉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可是在秦以前,他们已经经历了上千年。
那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那是生既定未来的时候,想要破局何其苦难。
所以秦的办法好不好?
好!
但是听不懂的话,又有什么也意义?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秦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没有人去帮助秦,相反太祖高皇帝用这种办法,给了天下人一个合理的解释出来。
可以让他们慢慢理解,慢慢明悟
用分封然后慢慢收回,然后再改变.
太祖高皇帝做得很好,大汉做得也很好。
大汉的臣子们做得同样也很好。
而这
只要大汉帝国存在,功臣就永远能够世袭爵位!
而这也是陈平和周勃等功臣当初对这白马盟约看都不看一眼的原因。
但也是陈平和周勃等人,对大汉无法放弃的原因.